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歷史

清初將領施瑯,為何被冷落二十年後,才成為收復台灣的主帥呢

2022-11-23歷史

電視劇【天下長河】第17集,開始出現了康熙時領軍收復台灣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施瑯的身影,雲南傳來「三藩」已平的捷報,在百姓慶祝的鞭炮聲中,賦閑京城的施瑯唱著閩南歌曲,練著嫻熟的拳操,以表喜悅之情。

在宮裏的慶祝活動中,高士奇在大家的建議下,鋪開宣旨提筆寫詞慶祝平三藩。偏偏又在詞裏強調收復台灣,康熙想起自己生平的三大願望,決定要將攻打台灣的事宜提上日程。康熙狄力排眾議,不僅將原三大願望中的三藩」字條,換成了「台灣」的字樣,而且下命令施瑯負責訓練水師並積極籌備收復台灣事宜

清初將領施瑯,為何被冷落二十年後,才成為收復台灣的主帥呢

【天下長河】中的施瑯劇照

本文將為大家還原,施瑯成為清朝初期收復台灣主帥的歷史真相。即他為何會被冷落了20年後,才得到康熙帝的信任,成為收復台灣的主帥呢?

一.兩次降清,立誌復台

施瑯,字尊候,號琢公,生於1621年是福建泉州晉江龍湖鎮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鎮。少年時代的施瑯對讀書不感興趣,所以棄學去練跟從他的老師學習兵法,各種兵法沒有不精通的,並且智勇雙全。

由於自認為武藝高深、兵法嫻熟,所以綜觀施瑯一生行事作風,無不透露出自信的性格。17歲便從軍為明將總兵鄭芝龍鄭成功父親的部將。每到作戰的時候肯定是身先士卒,屢立戰功。

1646施瑯鄭芝龍首次降清,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忍氣吞聲,大有懷才不遇,有功不賞之感。1648年(順治五年),閩系將領跟從李成棟反清復明施瑯成為鄭成功部下最為年少、知兵 、善戰的得力驍將。

清初將領施瑯,為何被冷落二十年後,才成為收復台灣的主帥呢

影視劇中的施瑯

後因與鄭成功戰略思想不同,以及擅自殺害鄭氏舊將曾德,施瑯與鄭成功反目成仇,在鄭成功殺害了施瑯父親、兄弟之後,施瑯對鄭成功恨之入骨,導致他死心塌地投靠清朝,一意同鄭氏為敵並立誌要為清朝收復台灣出力

二.因反復無常,被冷落20年

因為反復無常、多次背主的行為,讓第2次投靠清朝的施瑯並不受到清廷的信任。1656年(順治十三年),施瑯隨清定遠大將軍濟度進攻福州,被授予同安副將的職務。後調北京任內大臣期間,生活頗為貧苦,甚至依靠妻子在北京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所需。

直到1662年(康熙元年),施瑯升任為福建水師提督,遣軍擊敗鄭經進攻海澄的軍隊,並上書清廷將台灣納入清朝的版圖。終於獲得康熙帝的支持。康熙三年(1664年),施瑯建議進攻澎湖,直搗台灣,完成國家統一於是,清政府任命他為靖海將軍,負責收復台灣事宜。

清初將領施瑯,為何被冷落二十年後,才成為收復台灣的主帥呢

施瑯故居

次年四月(16655月),施瑯率軍出征,突然遇到颶風,損失慘重,只好退回廈門。他的第一次出征台灣失利,讓清廷改變了對台灣政策--以招撫為主。之後,施瑯就被一直冷落了。

清廷與鄭氏集團多次舉行和談,但都沒有成功,武力統一終於又開始提上日程。以收復台灣為己任的福建布政使姚啟聖,在做好軍事準備的同時,意識到還需要向朝廷舉薦一位出色的水師提督。他想到了施瑯

於是,從康熙十七年四月(16785月)起,到康熙十八年六月(16797月)姚啟聖曾先後三次上奏保舉施瑯但都因在此之前施瑯之子施世澤被台方俘虜,下落一時難以判斷;以及攻台時機未成熟等理由,被朝廷拒絕。

三.台灣政局突變,終成不二人選

康熙二十年(1681年),姚啟聖第四次舉薦施瑯,且大學士李光地也力薦施瑯。康熙最終同意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康熙為何這次就那麽快答應了姚啟聖的舉薦呢?主要有以下三點:

清初將領施瑯,為何被冷落二十年後,才成為收復台灣的主帥呢

清統一台灣之戰示意圖

第一,之前一直認為「投降」台灣的施瑯之子施世澤密謀擒拿鄭經,結果情暴露被殺,這讓施瑯與鄭經結下的仇更大了。

第二,最重要的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病逝。姚啟聖等認為鄭氏集團內部必定混亂。康熙也下令:「宜乘機規定澎湖、台灣。」命姚啟聖等人「同心合誌,將綠旗舟師,分領前進,務期剿撫並用,底定海疆,毋誤事機」

第三,原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被調離,水師提督急需人選。

從施瑯的自身條件來看,他的確是當時攻台清軍主將的合適人選。首先,施瑯生長在海邊,自幼隨父從事海上貿易活動,精通航海,對海疆的氣候、地理等方面的情況了若指掌。從軍後,轉戰東南沿海,有豐富的海戰經驗。

其次,施瑯通曉兵法、戰陣,並一貫主張以武力統一台灣,所以多年來精心謀劃對台用兵方略,提出「因剿寓撫」的戰略方針及一整套實施方案,不但周密完備,而且是切實可行的。

清初將領施瑯,為何被冷落二十年後,才成為收復台灣的主帥呢

施瑯塑像

第三,施瑯是從鄭氏陣營中反叛出來的,他熟悉台灣鄭氏集團內情,他的智勇韜略也一向為鄭軍官兵所畏懼。他在鄭氏集團中的故舊很多,為他爭取內應和進行情報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

第四,施瑯不但是武力統一的堅決擁護者,而且對統一充滿信心。

四.領軍攻台成功,力主留台衛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率水軍攻下澎湖,並迫使鄭氏集團歸降,台灣至此回歸中國版圖。台灣收復後,康熙認為台灣「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而施瑯卻主張留守台灣,並上了一封【陳台灣棄留利害疏】詳述台灣的重要戰略地位,「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城永固邊圉」的決論,成功說服清廷在台灣設府管理,屯兵戍守。

結束語:

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施瑯因多次更改主子而反復無常,在第2次投靠清朝後,被冷落了20年之久,才因台灣政局突變、自身合適條件等,得到康熙帝的信任,成為收復台灣的主帥,並一舉成功攻克,之後又力主留台、衛台。為祖國統一做出了很大貢獻。

清初將領施瑯,為何被冷落二十年後,才成為收復台灣的主帥呢

「欽賜祭葬」石牌坊

施瑯由於站在了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對立面,因此在歷史上難以獲得正面評價,鄭成功驅除外虜將台灣作為抗清根據地,施瑯駐清平定鄭氏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他們兩人雖然立場有別,但在收復台灣、維護國家統一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都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本文由「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註,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