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重映可以,但這片兒值得嗎?

2024-10-02電影

22年間,消失的不僅是一代人的青春,還有【哈瑞·波特】系列中二十多位演員的離世。

更有一個全球電影產業進入冷靜期的客觀事實。

至於何時恢復「熱度」,讓觀眾重拾觀影興趣?

中外電影人,更需要大刀闊斧的變革思維。

作者 | 牙買加的狗

編輯|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中國觀眾對【哈瑞·波特】系列的熱情,其實遠沒有網上表現得那麽高昂。

2002年,【哈瑞·波特】第一部【哈瑞·波特與魔法石】在全球上映,在它之前是【魔戒】第一部【魔戒現身】,新世紀之初,這兩部系列打頭陣,算是開辟了中國內地觀眾接納西方奇幻電影的先河。

2002年還有一件關於中國電影的裏程碑,即張藝謀導演的【英雄】上映,讓中國電影正式進入商業片時代。

此後,無論當時風評如何,上述作品都出現在經典傳說中。

尤其是【哈瑞·波特】系列,最後一部【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下)】上映於2011年8月4日。而中國電影市場正式進入井噴時代卻是2012年末。

一共八部的電影系列在中國內地的總票房共計12億元RMB,只是最後一部創造了 4億多的票房紀錄。這票房成績幹掉了【速度與激情5】【武林外傳】【美國隊長】等熱門人氣影片,進入當年票房榜第六名。而這個系列全球總票房是78億美元,是全球史上最賣座電影系列。

透過票房占比,可見當年中國內地市場票房貢獻並不高。

早在2020年的10月11日,第一部【哈瑞·波特與魔法石】就曾經重映過。據燈塔專業版顯示,這部重映電影在當年收獲了1.92億的票房,在國內的重映電影中票房排名前五,算是為再度重映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

但四年之後的今天,【哈瑞·波特】系列同樣面對一個問題:

第一批(2002年)觀眾還會不會為它買單?最後一批(2011年)觀眾還有沒有觀影熱情?

01

華納影業近期宣布【哈瑞·波特】八部全系列將在國內展開重映,檔期從10月中到11月末,一周上映一部:

【哈瑞·波特與魔法石】10月11日、【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10月18日、【哈瑞·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10月25日、【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11月1日、【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11月8日、【哈瑞·波特與混血王子】11月15日、【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上)】11月22日、【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下)】11月29日。

這個時間恰恰是國慶檔剛結束,距離春節檔還有一段時間。

正好滿足電影院有片可放的需求。

主打一個情懷加持,另外一些國外最新電影限於各種原因無法在國內上映,國產電影又是風淒雨慘的狀態,一口氣安排八部電影橫跨兩個月重映,只能說是「(市場)意義大於(文化)意義」。

此外,這次重映最大的亮點是無刪減完整版與觀眾見面,比如當年【哈瑞·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一些攝魂怪鏡頭被刪除,原因是「過於恐怖」被家長投訴。現在這些鏡頭就能再度呈現。

不得不說,這也是對當下低迷市場的一次妥協,哪怕之前的妥協也毫無道理。

2024年,內地電影市場面臨一段低潮期,未來如何,不得而知。市場轉冷在上半年就已初現端倪。今年上半年全國總票房238.97億,同比去年下滑了9.1%,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現在,暑期檔票房相比去年的206億RMB的成績接近腰斬。端午檔(以前很少列出這個檔期)票房也只有3.83億,觀影人次不及2019年的一半

市場低迷的癥結是多方面的,在2024年春節檔結束後,除了目前的【抓娃娃】之外,幾乎沒有出現過其它能夠跨越階層討論的話題性電影,大量新片上映後幾乎沒有市場反饋,然後悄無聲息地下線。這些影片無法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話題討論共性,在題材、表達等層面無法實作與觀眾的情感共鳴,致使負面評價超出輿情預判。而2023年投產影片不足,直接導致國產電影供量緊缺。

從目前行業內各大電影公司的影片數量和規模來看,2025年的市場依然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各類串流媒體「省時、省錢、省思想」的文化產品對本就遲滯的電影行業形成沖擊,新生代消費者實作不了「線上-線下」的有效轉換。

在這種大趨勢下,讓「魔法天團」重映救市,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至少,它能暫時緩解全國上千家影城在春節檔到來之前無片可映的窘迫。

02

和當下一些電影的話題討論超出電影本身的現象一樣,【哈瑞·波特】重映,在部份網友眼中也擺脫不了對主演及作者的延展,最主要的是圍繞三位主演現實中與JK羅琳的「交惡」:

2021年,【哈瑞·波特與魔法石】上映二十周年,片方重聚主創錄制節目,類似我們國內對經典名著影視劇「二十年再聚首」之類的回顧與煽情,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在,唯獨少了原著作者JK羅琳,原因是她已被單方面開除出「原著籍」。

時間回到2019年,彼時西方世界因為一樁「我不能呼吸」變得愈發魔怔,當時國內可以在各種媒體上看到歐美日韓等地民眾動輒下跪,用「救贖者」的姿態要求平權。這股風氣早前就有,「我不能呼吸」只是個導火索。

隨後直接影響到歐美影視劇選角,今人所見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如莎士比亞名著女主任用非洲裔演員,小美人魚慘變「清道夫」等均是那些年的產物。

由膚色直接延伸到性別則更為魔幻,比如亞美利加某些州已經認證了幾十種性別。

JK羅琳,就是在當年不幸「遇害」——

2019年底英國簡化跨性別身份認證程式,只要認定自己是異性, 即便沒有進行轉化手術依然可以獲得承認。 簡單地說:

只要我覺得我是男是女,那麽我就是。

訊息一出議論紛紛,JK羅琳公開聲援因反對這項舉措丟了工作的網友Maya,從而引爆輿論。

盡管隨後,她一連更新多條內容解釋自己很同情跨性別者,但性別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模糊身份粗暴認證,可能會導致女性空間與安全受到侵犯。

其實很好理解,舉個例子:

我是個大老爺們,我想進女更衣室,只要我說「我認為我是女性」就行了。

雖然這種想法和行為需要經過法律與社會層面的種種商榷,但對於網噴而言,任何質疑都是「歧視」。JK羅琳,就成為【哈瑞·波特】粉絲們眼中的「歧視者」,不需解釋。

隨後,「哈瑞·波特」的扮演者丹尼爾第一個站出來公開反對JK羅琳的「歧視言論」,他表示「跨性別女就是女性,任何相反的言論都會抹殺‘她們’的身份和尊嚴。」

飾演「赫敏」的艾瑪·沃森熱情加入,表示「跨性別者由自己定義,不該被質疑!」

飾演「羅恩」的格林特馬上站隊,一邊表示尊重JK羅琳但反對她的立場,以後將拒絕合作,因為「跨性別者是有價值的群體,我們需要維護。」

另外說一句,自2011年【哈瑞·波特】最後一部上映至今,三位主演都沒有能超越這部系列的作品誕生。

隨後聲勢愈演愈烈,多年來和JK羅琳有過合作的片方、導演、演員接二連三表態,其所在經紀公司四位作家解約,認為「和這種容許歧視者的公司合作,難有創作空間」,抵制之聲愈演愈烈,戰火一度從線上蔓延至線下,網暴、封殺、人肉、騷擾輪番上演,羅琳曾發文表示:

「自己收到的死亡威脅多到可以糊房子……」

有意思的是,「伏地魔」「馬爾福」「馬爾福的爹」等電影裏的反派紛紛支持JK羅琳,「馬爾福」更因此在社群網站被極端人士罵哭。

03

有意思的是今年有訊息稱劇版【哈瑞·波特】中「赫敏」一角將由「非洲裔」演員出演,理由是「原著中沒有提及這個人物的種族,那麽她就有可能是黑人」。

也就是說,圍繞在原著作者JK羅琳身上的「歧視」非議還在繼續。

所以換個角度看全球電影市場退熱的根本原因,無非兩種:

不敢搞和瞎吉爾搞。

都很極端。

視線回到國內,不少支持JK羅琳的網友也在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

「看這幫白眼狼就來氣。」

當然,重映【哈瑞·波特】系列依然有利有弊。

利者,上文已經講得很清楚。

新片供給不足,或難以引發觀眾情感,是今年重映電影不斷的主要原因。

2012年【鐵達尼號】以3D版本重映,於內地收獲9.48億的票房。這讓國內市場看到了巨大的商業空間。疫情期間,重映電影也在冷檔期內填充了影院排片。

今年缺乏話題性影片的大環境下,經典電影重映再度成為一種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的手段,僅中秋檔,就有【流浪地球2】等電影重映,其同樣以3D重制的方式搭配同檔期上映電影。中秋檔之前,【你的名字】這種往年爆款依然獲得了近億的票房成績,證明有一定圈層文化的電影在低迷的市場背景下,往往能夠創造奇跡。

因此,無論何種原因,【哈瑞·波特】全系列重映無疑是一次勇敢嘗試,在訊息放出後,很多影迷和粉絲都展開了熱烈討論,微博上#哈瑞·波特全八部內地重映#的話題閱讀量一度超過了七千萬,登上微博熱搜。

從定檔時間看,也許這個系列能夠成為電影市場的重要助力,其票房成績也會影響到其他經典影片是否重映的決策。

當然,我們必須重視一件事:

「重映」只是彌補市場的手段,不是主要手段。

關於「多元化」「情緒價值」等專業討論此前已有論述,盡管有人表示「有生之年」能看到【哈瑞·波特】在內地重映,彌補了2002年時自己年紀尚小無法「共襄盛舉」的遺憾,但說和做往往是兩回事。

尤其是在觀眾不斷考量、審視、謹慎投票的今天,「一代人的青春」不是說服觀眾買票的唯一理由。

22年間,消失的不僅是一代人的青春,還有【哈瑞·波特】系列中二十多位演員的離世。

更有一個全球電影產業進入冷靜期的客觀事實。

至於何時恢復「熱度」,讓觀眾重拾觀影興趣?

中外電影人,更需要大刀闊斧的變革思維。

「四味毒叔」

出品人|總編輯: 譚飛

執行主編: 羅馨竹

商務合作: 13671275210

聯系信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lD: siwei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