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閑談了港樂男子樂壇的王者更替,有部份網友希望筆者談一談台灣樂壇。
比起港樂,台灣樂壇能人更多、歷史更加厚重,筆者也就能力範圍內瞎扯一番,淺薄之處還望包涵。
與港樂一樣,在台灣校園民歌運動未興起前,寶島內的音樂潮流還是比較復雜的。
因為歷史與地理原因,五六十年代的台灣樂壇,有西洋歌曲、日本歌曲、國語小調、閩南歌曲、原住民歌曲等。
女子歌手中,紫薇、美黛、姚蘇蓉、洪小喬、楊小萍、陳芬蘭等,名氣都很大。
1967年,因為左宏元先生的賞識,14歲的鄧麗君出道,出挑的甜美顏值、超強的個人天賦、包容的成長環境、厚實的國語小調基礎,她逐漸超越一眾前輩,成為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明星。
東南亞、日本、香港,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那裏就有鄧麗君的聲音和身影。
當然,鄧麗君並不是那個時代唯一的巨星,當時的格局是一超多強。
隨著1974年鄧麗君到日本歌壇發展,台灣本土,一位又一位實力強勁的女歌手出現了,比如以名字「林茜」出道的鳳飛飛,比如混血美女甄妮,比如「番茄姑娘」蕭麗珠,比如從日本回來的歐陽菲菲、翁倩玉,比如以唱西洋歌出名的黃鶯鶯,比如劉家昌老師大力扶持的尤雅,比如被稱為「性感妖姬」的崔苔菁。
當然,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女歌手,當屬鳳飛飛與甄妮。
不過,隨著甄妮邂逅傅生遠嫁香港,鳳飛飛逐漸成為那個年代台灣本土最紅的女歌手。
1975年開始,隨著楊弦、李雙澤、胡德夫等人引領的民歌運動得到越來越多本土音樂達人們的支持,台灣校園民歌逐漸成為一種新的音樂潮流。
從1977年開始,伴隨「金韻獎」和「民謠風」的先後舉辦,一大批唱著校園民歌和本土民歌的青年音樂才俊登上歷史舞台。
其中的佼佼者,有齊豫、蔡琴、潘越雲、鄭怡等,當年在影視圈很紅的藝人張艾嘉,也是這種新音樂曲風最忠實的擁躉。
上世紀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的民歌運動,就像中歐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那樣,解放了思想,也助推台灣樂壇百花齊放。
那時的樂壇,小調歌曲仍當紅,1980年的蔡幸娟出道就紅。
那時的樂壇,民謠女歌手一抓一大把,除了蔡齊潘鄭四位,陳明韶、包美聖、王新蓮、邰肇玫、施碧梧、鄭華娟等,都有傳世作品留存。
那時的樂壇,還讓玉女系歌手脫穎而出,從劉藍溪、銀霞、江玲、江蕾到沈雁、林慧萍、楊林、李碧華,進而影響到了後來的方季惟、方文琳、陳明真、蘇慧倫等。
那時的樂壇,雖然是民謠民歌占主導地位,但聲勢浩大的校園民歌時代,一種很有Power的音樂潮流即將噴薄而出。
1982年,金韻獎的舉辦方——新格唱片發掘的組合——丘丘合唱團用一首【就在今夜】,讓寶島陷入瘋狂,樂隊的主唱,就是時年只有18歲的「娃娃」金智娟。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同年,棄醫從樂的羅大佑在滾石唱片推出了專輯【之乎者也】,隨後,「大齡」歌手蘇芮發行【搭錯車.原聲大碟】,二人合力向台灣樂壇投下「原子彈」,台灣現代流行樂的第二個時代——黑色搖滾時代,宣告登場。
比鄧麗君還大了近一歲的蘇芮沒想到,自己在31歲的時候竟然能成為劃時代的歌手。也是在1980年,台灣電視金鐘獎,專門為歌手設立了一個獎項——金鐘獎男/女歌唱演員獎,獲獎者成為金鐘獎歌王/歌後。
從1980年開始,鄧麗君、甄妮、鳳飛飛(唯一一位連續兩次獲獎者)、蕭麗珠、陳淑樺、王芷蕾、蘇芮、曾慶瑜,先後成為這個獎項的大贏家。
蘇芮之後,台灣樂壇未來的發展並不明朗,各類曲風、各類語言的女歌手頻出,此處不得不提兩個人的名字——一位是唱著鄭怡歌曲出道的歌手張清芳,另一位是擅長閩南語歌曲的歌手江淑蕙(江蕙),她們在後來成功躋身傳奇天後之列。
在黑色搖滾有了對抗民歌的趨勢時,台灣流行樂壇兩家可稱之為「威武霸氣」的唱片公司順勢而生,它倆身上獨特的辨識度,也印證了台灣流行樂兼收並蓄的有容乃大,它倆就是「人文」滾石與「商業」飛碟。
飛碟由蘇芮、蔡琴、王芷蕾、黃鶯鶯組成的「天後宮」,滾石能仰仗的只有張艾嘉、潘越雲和加入之後產量不高的齊豫。
直到金鐘獎歌後陳淑樺加盟滾石,這家唱片公司才在3年之後打了一個翻身仗,不僅滾石唱片貢獻了台灣流行樂史上第一個百萬實專,也讓陳淑樺成為第三個時代——都會情歌時代的領軍人物,帶著台灣唱片工業在商業化道路上一路狂飆,也讓港樂的多位歌手都紛紛重視起這個華語流行樂最大的市場。
從香港過來的葉倩文、林憶蓮與本土的陳淑樺、張清芳,被民間評為「四大天後」,都會情歌時代,也成為女子樂壇競爭最激烈的一個時間段。
陳淑樺、張清芳之後,辛曉琪、張惠妹、許茹蕓、許美靜,加上王菲、莫文蔚、李玟等香港系歌手,將都會情歌唱出了不同的新意,特別是1995年被張雨生發展的張惠妹,她的出道即巔峰驚艷了一個時代,所以有人將其稱之為台灣第四個音樂時代的頭號女歌手。張惠妹之後,台灣樂壇人才濟濟,「四大三小天後」們,帶著台灣流行樂屹立在潮頭。。。
如果嫌筆者列舉的女歌手少了,那個人再點一位歌手的名字吧,她就是孟庭葦,她引領了台灣樂壇女子偶像歌手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