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胡芳潔
編輯 | 蛋總
美編 | 邢靜
稽核 | 頌文
2024年12月,國貨美妝優時顏宣布入駐全國50家絲芙蘭門店,這是絲芙蘭對國貨美妝張開懷抱的一個側影。
作為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的精品渠道商,自2005年進入中國大陸以來,絲芙蘭給人的普遍印象是「只賣高端貨」。
然而,隨著電商、免稅店等多元銷售渠道的發展,再加上國貨美妝品牌崛起, 新一代消費群體對大牌「祛魅」,絲芙蘭在中國的處境已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其在中國的業績也從2022年起由盈利轉為虧損。
之前的香餑餑,如今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高端美妝在中國增長遇阻,更是直接影響絲芙蘭的業績。對國貨品牌張開懷抱,布局低線城市, 曾經高高在上的絲芙蘭,正落入凡間。
1、優勢不再
作為渠道商,在價格上優勢不明顯,是絲芙蘭發展的尷尬之處。
1月初,「界面新聞·創業最前線」在北京一家絲芙蘭門店看到,護膚品並沒有折扣,需要原價購買。

(圖 / 界面新聞圖庫)
以蘭蔻品牌為例,蘭蔻菁純面霜2890元/60ml。特定套盒的產品會有贈品優惠,如蘭蔻菁純眼霜20ml價格為1200元,購買套盒則可贈送4個5ml的小樣,與正裝等量。
除了優惠套盒以外,其他產品則需要原價購買。無論是套盒,還是單品,絲芙蘭都比蘭蔻專櫃貴了不少。
同期,北京一商場蘭蔻專櫃,菁純眼霜不僅能買一贈正裝等量小樣,還能原價打八折即960元,比絲芙蘭低了240元。面霜也同樣能打八折至2312元,比絲芙蘭低578元。
在日常不打折時,在絲芙蘭並沒有價格優勢。
據了解,絲芙蘭每年約有4、5次全場7.5折活動,根據會員等級、積分等因素,還可以累積其他折扣。例如,今年1月10日-1月15日絲芙蘭會員專享日,可實作1件7.5折。
不過,在促銷期間,等級較高的黑卡、金卡線上上可提前至1月8日入場,等級較低的粉卡白卡則需要等到1月10日入場。粉卡白卡如果有足夠積分,則可200積分兌換優先入場權。
優先入場則可優先選購,一些熱銷商品如果數量有限,可能在會員提前入場的時間段就銷售一空。後來的等級較低會員或線下隨機消費者,可能就沒法以7.5折選到心儀的產品了。
為了不在非促銷日當冤大頭,很多消費者選擇去專櫃或官方旗艦店購買。
「7.5折買正送樣可以逛逛,其余時間全部冷宮伺候。」有使用者在社交平台分享,為什麽現在不愛逛絲芙蘭了,而一些使用者則更傾向於去專櫃或官方旗艦店,「專櫃買折扣多,還能積分,各種贈品;官方旗艦店大促湊單更劃算。」
除了價格優勢不突出以外,絲芙蘭步步緊跟的銷售模式,也常被消費者詬病。
一般進入絲芙蘭門店後,就會有導購人員迎上來,詢問消費者想買什麽,然後進行產品介紹或推薦,這讓很多i人難以接受。「裏面的員工走一步跟一步,我社恐,很不舒服,如果像優衣庫、muji那種,我想我會喜歡逛的。」
由於大額折扣只有促銷時才有,這意味著消費者並不是隨時去到店裏,就能以合適的價格買到產品,而是需要提前了解促銷機制、會員帳號權益等,在準備工作上,和在電商平台大促相比,並不會輕松多少。
「有的人可能是緊急要用什麽產品、需要送人,或者是習慣看到實物試用以後才買的,這樣的人會更願意到線下門店來。」絲芙蘭一位導購人員對「界面新聞·創業最前線」表示。
實際上,自2005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價格一直都不是絲芙蘭的優勢。
早年,國際大牌在商場中還不常見,手握嬌蘭、雅詩蘭黛、蘭蔻等眾多國際品牌的絲芙蘭,以高端、正品美妝的定位,成為除專櫃之外,在中國購買國際大牌美妝的集散地。

(圖 / 界面新聞圖庫)
然而,2016年前後,中國化妝品市場零售主渠道從線下全面向線上轉移,大牌美妝也在加速線上化行程,它們早已從對電商不屑一顧,變成電商平台促銷的主力軍。
據公開數據,2018年-2022年,天貓雙11美妝榜單,已是國際大牌美妝品牌的天下,雅詩蘭黛、蘭蔻、歐萊雅等品牌更是名列前茅。
再加上免稅店、品牌官方小程式商城等渠道的加入,消費者要購買大牌美妝已是觸手可得。關鍵的是,這些渠道也基本解決了「正品保證」的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價格優勢成為左右購買決策的關鍵籌碼,絲芙蘭開始敗下陣來。
2、業績遇冷
從2022年起,一直盈利的絲芙蘭中國,業績遭遇滑鐵盧。
作為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的精品渠道商,絲芙蘭是1969年創立於法國裏摩日的一家化妝品商店,1997年被LVMH收購後,迅速將業務拓展至護膚、彩妝、香氛、男士、洗浴等多類別的精品零售。
2004年、2006年,絲芙蘭與本土日化巨頭上海家化合資成立絲芙蘭上海和北京分公司,拓展中國業務,並於2005年在上海淮海路開出首家線下門店。至今,絲芙蘭在中國已有300多家門店。
雖然LVMH集團並不披露絲芙蘭中國的具體業績,但從上海家化年報中,可以透視出絲芙蘭中國的業績變化。
上海家化財報顯示,2020年至2023年,絲芙蘭上海公司與北京公司(即C公司和D公司)的總營收分別為92.64億元、108.77億元、85.46億元和87.64億元,2023年雖實作增長,但仍遠不及2020年、2021年。
同期,凈利潤分別為4.31億元、4.3億元、-1.91億元和-1.41億元,可見2022年和2023年這兩家公司已陷入虧損。



(圖 / 上海家化2020年、2022年、2023年財報)
2024年上半年,情況還在惡化。上述兩家公司實作總營收39.25億元,同比下降14%,並在2023年同期盈利0.58億元的基礎上,實作虧損0.94億元。

(圖 / 上海家化2024年半年報)
業績急轉直下的同時,絲芙蘭中國高管也開始發生變動。
2024年1月19日,任職五年的絲芙蘭大中華區總經理陳冰(Maggie Chan)正式離任,由絲芙蘭亞洲區總裁Alia Gogi暫時接管大中華區業務。
4月15日,空缺了近三個月的絲芙蘭大中華區總經理一職,由丁霞接棒。
據了解,丁霞在零售方面經驗頗豐,曾在美國時尚零售企業HanesBrands Inc.供職長達20年,成功推動美國內衣品牌Hanes及潮牌冠軍(Champion)在中國落地;在京東任職期間,先後引進或合作雅漾、赫蓮娜、碧歐泉、嬌韻詩等多個國際美妝品牌。
豐富的實體零售經驗,加上數位化和電商業務專長,丁霞無疑會被絲芙蘭寄予「扭轉業績頹勢」的厚望。
然而,業績能否扭轉尚是未知,戲劇性的卻是剛換完新老板的絲芙蘭中國,首先迎來了裁員。
2024年8月21日,彭博社援引訊息人士稱,絲芙蘭在中國市場裁員,涉及負責電商和零售業務的高管,以及線下門店銷售人員。路透社隨後跟進,稱此次裁員人數在120人上下,占絲芙蘭中國總雇員比例約為3%。
此前,多位絲芙蘭員工曾對媒體透露,絲芙蘭裁員的理由並沒有多麽體面,以往公司為沖業績,「預設」絲芙蘭員工使用自己的會員積分幫客戶拼單以獲得更低折扣等「潛規則」,如今成為對員工「違紀」處罰並清退的理由。
3、前路何方
絲芙蘭在中國發展遇阻,並不是特例。 國際高端美妝品牌在中國業績集體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唇亡齒寒,以高端美妝為主的渠道商絲芙蘭,必然受到波及。
2024上半年,歐萊雅集團北亞市場銷售額同比下降3.1%,成為唯一負增長地區;2024財年(截至6月30日),寶鹼集團大中華區有機銷售額下滑9%,而雅詩蘭黛集團的亞太地區凈銷售額下跌3%。
歐萊雅集團還在財報中指出,在中國大陸市場,消費者信心持續低迷,「中國市場的經營狀況依然充滿挑戰。」
雖然業績下滑、人事波動,但絲芙蘭並沒有躺平,而是積極自救。
布局下沈市場,擁抱國貨美妝,是最近幾年絲芙蘭調整的重要方向所在。

(圖 / 界面新聞圖庫)
2022年,絲芙蘭開展「就耀中國造」中國品牌發光計劃,計劃在3年內扶持5個本土高端美妝品牌成為銷量過億的高端美妝代表,如茶靈、蔚藍之美、毛戈平·光韻及瑪麗黛佳色彩工作室等。
但可以看到,這些品牌依然延續了絲芙蘭傳統「高端」內容,售價不輸國際高奢美妝。
以茶靈為例,近日年貨節期間,天貓旗艦店滋養面霜售價830元/50ml,奢萃面霜2650元/50ml。此外,該品牌雖以「茶」為內核、融入中國元素,但屬於絲芙蘭母公司LVMH集團旗下,並不是純粹的本土品牌。而蔚藍之美明星水乳等單價則基本在500元以上。
大眾線、中端線的國貨美妝品牌,在絲芙蘭並不常見。此次,優時顏宣布入駐絲芙蘭,或許意味著絲芙蘭對國貨美妝品牌接納度的進一步擴大。
「接下來應該還會有新的國內品牌進來,比如花西子,不過現在還沒有確定的訊息,要等公司正式通知。」絲芙蘭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除了進一步擁抱國貨美妝,絲芙蘭也在加快向三四線城市下沈。
在過去,絲芙蘭在中國偏愛高線城市核心商圈的高端mall,而現在,絲芙蘭已入駐宜昌、臨沂、九江、贛州、揚州、江門、達州等多個低線城市,目前已成功進駐中國大陸100多個城市。
不僅如此,絲芙蘭近年還加大了對獨家品牌、自有品牌的宣傳力度,強調其是PAT McGRATH LABS、Gota和Grown Alchemist等小眾品牌在中國獨家線下銷售渠道。

(圖 / 界面新聞圖庫)
絲芙蘭自有品牌面霜、面膜等產品不僅在門店裏被擺在醒目的位置,絲芙蘭檸檬籽元氣霜近日還登陸李佳琦直播間。
絲芙蘭正在讓自己變得更接地氣、更加多元化,但市場巨變下,留給「老錢」們的時間已經不多。
國內新興美妝集合店在產品組合和購物體驗上更為多元、有趣,如話梅、黑洞、調色師等,也在不斷蠶食市場份額。
在日本、南韓市場敗北的絲芙蘭,能否在變革中,繼續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還需要時間的證明。 可能,對於優雅至極的LVMH集團來說,想要服務好這些捂緊錢包、到處比價的家夥們,還是太難了。
*註:文中頭圖來自界面新聞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