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論區裏,一條高贊留言突然消失——粉絲辛辛苦苦寫的五星長評,轉眼被系統刪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串匿名一星差評:「劇本稀爛,全靠流量撐場」。
憤怒的劇迷們立刻截圖轉發,話題豆瓣還我公道沖上熱搜榜首,短短一小時,超十萬條維權帖淹沒平台客服通道。

這場風暴的中心,是肖戰主演的【藏海傳】開分事件,一場看似普通的數位爭議,演變為對評分體系信任的徹底崩塌。
當豆瓣亮出7.1分的成績單時,超過33萬打分使用者的數據分布引發嘩然。
五星好評占比22.5%,四星達33.8%,而一星僅5.3%——這種「F型」分型通常對應8分以上劇集,結果卻卡在尷尬的7.1區間。
粉絲甩出IMDb的9.5分截圖作對比:同一部劇,海外近1.5萬人打出滿分,躋身全球劇集TOP100,北美影評人盛贊「東方權謀新標桿」。
開分前網路突現大量「6.8分通稿」,未觀劇帳號批次刷一星,三星比例異常膨脹至28%,被質疑人為操縱壓分。
平台機制的黑箱操作成為眾矢之的。
豆瓣聲稱用演算法過濾水軍,卻遲遲不清理異常帳號,有業內人士揭露刷分產業鏈:高權重老號短評標價5-15元一條,新號1-3元,形成專業控評流水線。
粉絲控訴維權時,發現五星評論被批次刪除,而攻擊肖戰的低分帖卻保留,如「看到肖戰先扣兩分」這類人身攻擊赫然在列。

反觀IMDb,需驗證觀看記錄才能評分,抖音95.7%好評率基於65萬條真實觀後反饋,優酷站內8.7分更貼近觀眾體驗,多平台數據撕裂凸顯豆瓣公信力漏洞。
肖戰的頂流身份被卷入風暴眼。
部份差評直指演員本身:「台詞含糊」「儀態拉胯」等吐槽合集瘋傳,甚至建議「為肖戰單獨開10分制」。
但數據揭示另一面:央視認證肖戰「演技突破」,孝服哭戲片段收視峰值達2.48%,18-34歲觀眾占比62%,帶動全家追劇熱潮。
海外觀眾對「宅院回眸」無台詞戲打出9.3分情感共鳴,台媒政論節目專題解析其「多層次黑化演技」,質問為何本土平台如此苛刻。
粉絲的維權行動從線上蔓延至現實。
他們發起「鎖分攻勢」,24小時內將評分從7.1推高至7.4,短評區卻淪為戰場:一星與五星對罵,劇集條目下最熱帖寫著「7.1分是豆瓣的恥辱」。
劇迷整理「高光證據包」,包含藏海朝堂對峙的微表情解析、非遺榫卯機關設計圖,試圖用細節反駁「劇本註水」指控。

與此同時,雲合數據38.3%市占率、優酷破萬熱度紀錄等實績被刷屏,試圖以播放量對抗評分不公。
爭議背後,劇集本身的優缺點被放大鏡審視。
支持者列舉鄭曉龍導演的敘事密度:前10集6次反轉,皮影戲對映權鬥等10項非遺元素驅動主線,4000㎡實景還原唐宋美學。
批評者則揪住「金手指」設定:藏海遇險總靠他人舍命相助,反派平津侯智商間歇掉線,缺乏【甄嬛傳】式智鬥張力,前三集節奏拖沓勸退路人。
這種割裂體現在央視1.447%收視佳績與豆瓣兩極口碑的並列中,網友辣評:「好劇靠路人盤,爛劇靠粉絲盤」。
平台選擇性控評的質疑愈演愈烈。
【藏海傳】播出期間豆瓣拖延開分,結局後才放出7.1分,同期未清理與特定演員粉絲關聯的差評帳號。
劇粉指控豆瓣「收黑錢打壓國產劇」,對比微博8.9分、Disney台灣地區連續7日霸榜等數據,呼籲建立第三方公正體系。

當台媒用「刺激到舍不得停」形容追劇體驗,北美觀眾理解「中式留白藝術」時,本土平台的信任赤字已成定局。
這場維權本質是觀眾對評價權的爭奪。
粉絲在客服通道刷屏「還我真實評分」,附上IMDb的9.5分截圖和抖音97%好評證據,要求豆瓣公開演算法邏輯。
路人則反擊「權謀套路化」,在論壇發起「合理分大討論」,強調「三星才是真實心聲」。

公信力危機下,普通觀眾的困惑無處安放。
一位母親在社交平台發帖:全家追劇討論藏海復仇謀略,孩子查資料研究宋代天文官署,卻被豆瓣7.1分潑冷水。
這種割裂感蔓延至數據層面——燈塔專業版集均播放量超4100萬,遠超同期劇集,但評分爭議掩蓋了文化共鳴的價值。
當台媒頭版登出「2025必看陸劇」時,豆瓣條目下的星標戰爭仍在持續,每一顆被刪除的五星都化作維權者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