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教育

家有三鬥糧,誰當孩子王?

2020-10-15教育

記得在八九十年代初,農村的好多聰明點的家庭又困難的學生都是這樣認為的,初中畢業就考師範,這樣就可以很快跳出農門,吃上皇糧,還減輕家裏的負擔。盡管教師薪資不高,前途也一眼望得到底,也有可能還不是很好找老婆(當然在婚姻上女教師就要好多了),但好歹是國家工作人員了,不用老是幹農活了。我相信這是當時很多聰明的農村子弟的想法和要走的路。當然那個時候是嚴重的差教師,所以考師範當教師就稍微比其他事業單位的工作要容易一點。

家有三鬥糧,誰當孩子王?

但是,即使出生在農村的孩子,如果他的家境殷實,那他也不會去考師範當老師,聰明點和學習好點的要麽考中專(那時中專比師範吃香,當然中考的分數也高),要麽上高中考大學,考不起也沒關系,反正要有資本賭一把,本身家庭條件優越,門路多的是。而在城鎮的上層社會家庭的子弟就更不可能去考師範,有些甚至中專都不屑去考的,要考就上高中考大學,學習扯蛋的幹脆就不去上學,他們的門路更多,人脈更廣,社會資源更優渥。當孩子王?想都沒有從那方面想。但是,在城鎮社會底層人家的弟子考師範專業當老師的還是有的,不過相對於農村子弟來說是少之又少的。

所以,俗話說得好,家有三鬥糧,誰當孩子王?

這只能說明,在中國,大多數老師都是農村子弟出身,特別是中小學的教師。那麽,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主要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大多數的農民子弟生存環境都十分的惡劣。

處於中國社會底層的農村人,一般來說都是生存條件極差的。而在上世八九十年代,農村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主要還是通讀書考上學校,吃上國家飯,才能走出農門。而作為農民子弟要想考上能分配工作的學校,是何其的困難。相對於所有的工作,教師這個職業工作需要的人要多得多,所以農民子弟要踏出農門,那就只有考師範類學校要容易得多。而且,很多條件稍微好點的家庭的孩子不願去當老師。這樣,作為廣大的農村子弟考教師這個職業壓就減少了很多了。由於農村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就是幹個教師職業也比在農村務農強,所以很多農村子弟就自然而然的考師範學校了。

二、中國廣大農村地區需要農村教師。

在農村地區有很多學校,同時也需要很多教師,特別是實行義務教育以來,很多農村學校沒有幾個公辦的老師。並且,農村地區的學校也只有農村子弟才適應。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社會階層高的或家庭條件好的子弟來農村學校上班。可以說,招收廣大的農村子弟師範生,也是中國實際情況的需要,也是中國現階段義務教育的需要。所以,相對於公務員職業來說,教師職業的門檻就要低得多,這就更符合廣大農村子弟能快速地跨出農門,進入吃財政飯的行業。也許,從這一角度來理解教師地位與待遇的低下,就想得通了。

三、義務教育是最平民化、最低成本的教育,也就更適合農村子弟來當教師奉獻一生。

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義務教育是最平民化的民生計畫,也是盡量低成本化的民生投入。而對於農村子弟出身的義教階段的教師來說,其待遇就能體現義務教育的盡量低成本化。這也是符合中國國情需要的。所以,很多不懂得中國教育實情的人整天吆喝,說什麽中國的教育需要精英人。而這要求存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所謂的精英人才他願意來條件差待遇養的學校奉獻自己的青春嗎?另一方面就是中國目前的條件開得起精英所需要的待遇和要求嗎?恐怕是很難很難。

總之,中國教師大多數是來自於農村和城鎮的底層,是有其很深的社會根源的。一方面,社會給不了教師所需要的地位待遇,這就導致中國教師不可能來自於上層社會家庭的人員或精英階層。另一方面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意識,教師的地位本不是屬於上層社會,因而上層社會和條件好的人家子弟是不屑來當孩子王的。

家有三鬥糧,誰當孩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