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她快被兒子氣瘋了。
前一段時間,兒子班裏組織了第一次數學測試,結果他差點沒考及格,原因是,套用題幾乎全都做錯了!
朋友覺得有些難以理解,因為孩子的基礎知識並不差,而且在她和孩子一起分析的題目意思後,孩子立刻寫出了正確答案。
朋友本以為是孩子粗心,可是,當她拿同樣型別的題目再去測試孩子時,孩子又做錯了。追問之下才知道,孩子根本不明白題目是什麽意思,答案是瞎寫的。
這是怎麽回事?數學和閱讀理解能力有關嗎?

舉個例子(不喜歡套用題的可以略過)。
甲乙兩城相距48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每小時行駛60千米,返回時每小時行駛40千米,求這輛車平均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這個題目很容易理解,閱讀理解能力強的孩子一眼就看出,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而往返的平均速度=往返的總路程÷往返用的總時間。
這時,只需要計算往返的總路程和往返用的總時間,然後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出正確答案了。
即往返的總路程=480×2=960(千米),往返用的總時間=480÷60+480÷40=8+12=20(小時),而平均速度=960÷20=48(千米/小時)。
但是,如果是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的孩子,可能就不知道要怎麽做了。

所以,有些時候,孩子不會舉一反三,未必是因為思維不夠靈活,或者智力有問題,而可能是因為沒有理解題目的意思,不知道如何下筆。
表面上,數學是理科,考查的是理性思維,和閱讀什麽關系。可實際上,閱讀是學習其他基礎知識、理解滲透其他學科的知識工具。
所以說,閱讀能力不僅僅關系到語文成績的好壞,對於其他的科目也有很大的影響,一定要重視起來。

那麽平時要如何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呢?
首先,讓孩子閱讀感興趣的內容,增加閱讀量
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決不能僅僅依靠語文課本上的內容,更需要大量的課外讀物。課外讀物的題材廣泛,表現手法多樣,能很好地提高理解能力。
從一年級開始,學校每學期都會給出書單,建議孩子閱讀一些課外讀物。這些課外讀物有的是經典名著,有的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書籍。
如果孩子對這些課外讀物感興趣,當然最好。如果不感興趣,也不必強求,可以讓孩子去閱讀感興趣的書籍,把閱讀習慣培養出來,把閱讀量積累到一定程度。

其次,讓孩子復述讀到的內容,催化理解力
復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需要孩子認真閱讀,對讀到的內容進行理解和記憶,同時再進行進一步加工,轉化為自己能理解的語言,然後講出來。
對孩子來說,復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調動記憶力,思考如何組織語言,本來就容易讓孩子有抵觸情緒。所以,不要因為復述的正確性較真,或者對孩子提出批評。
要知道,復述不等於背誦,不需要孩子逐字逐句地說出來,只要內容、細節大致相同,有孩子自己的理解就行了。
同時,我們也可以盡可能讓復述變得有趣好玩,比如和孩子輪流進行,甚至組織復述比賽,設定獎品,都能促使孩子積極參與。

最後,和孩子交流閱讀收獲,促進輸出
復述,是讓孩子將書中已有的內容說出來,而交流,是讓孩子把書中沒有的、經過自己思考得出的感悟說出來。
有句話說得好,能說出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理解的。對於自己不理解的東西,即使說出來,別人聽著也會感覺很不對勁。
在和孩子交流閱讀收獲時,我們可以先主動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者丟擲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在交流的過程中,不僅能讓孩子梳理自己的思緒,加深理解,促進寫作能力,還能促進親子關系的發展。

套用題做不好的孩子,不一定是因為思維死板,腦子笨,還有可能是因為閱讀能力差。對於這樣的孩子,增強閱讀是重中之重。
而且,即使數學成績很好,增強閱讀也是學習其他基礎知識、理解滲透其他學科的好工具,一定要讓孩子好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