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7年10月開始,我帶著學生走進說寫課程,緊跟‘喜閱說寫’團隊,一直在實踐,一直在思索,也一直在成長和收獲著。我們從課文說寫開始,到活動說寫,再到課程說寫……學生敢說了,能說了,往往一開口就講個滔滔不絕,一下筆就是洋洋千言。」在去年12月29日舉辦的第六屆「童喜喜說寫課程」大會上,來自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中學的教師庫亞鴿在分享「童喜喜說寫課程」經驗時這樣說。「童喜喜說寫課程」由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學者童喜喜首創,迄今已走過12個年頭。目前已有近十萬實驗教師參與,一百多萬家長和學生受益。
會上,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對「童喜喜說寫課程」進行了高度評價。朱永新認為,「童喜喜說寫課程」是新教育在課程研發上的一個新突破,是一個高效、科學的工具。「童喜喜說寫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創新性、公益性、易操作性和可復制性。說寫課程把說與寫緊密結合起來,作為一個統一的計畫進行探索和行動,並形成比較嚴密的理論體系與操作模式,具有創新性。說寫課程的推進一直堅持公益性,尤其是為偏遠地區和弱勢人群提供免費服務。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童喜喜帶領新教育螢火蟲義工團隊,舉行抗疫聯合公益課,在近4個月時間裏,為26.7萬名學員免費開展說寫網課的授課和點評,留下了說寫打卡文章225萬余篇。說寫課程清晰明了,易懂易做,操作性強。透過以說促想、以說練聽、以說帶讀、以說助寫,跨越敢說、能說、會說、精說四個階段,從而實作以說為寫、出口成章的目標,最佳化「聽說讀寫」效能。正是由於上述特點,童喜喜和她的團隊,已經在全國近千所學校成功推廣,受益家庭超過百萬。
據了解,經過12年的實驗探索,「童喜喜說寫課程」已從小學拓展至初中、高中,並從語文學科延展至數學等其他學科,分為四階段十五級:第一是「敢說」階段,包括願說(願意開口)、常說(平時次數)、群說(不懼眾人)三級;第二是「能說」階段,包括實說(真情實感)、多說(單篇字數)、快說(提高速度)、演說(發聲儀態)四級;第三是「會說」階段,包括細說(各種細節)、巧說(各類修辭)、評說(各種邏輯)、論說(各種結構)、全說(各種體裁)五級;第四是「精說」階段,包括廣說(多元思想)、深說(獨立思考)、精說(出口成章)三級。
朱永新認為,說寫課程的作用不僅適用於孩子,借助說寫課程的「四階十五級」體系,教師能打通讀和寫的障礙,實作自身的專業發展與進步,從而真正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透過說寫課程的「四階十五級」量化標準,可以在對照中發現,如果把它的不同階段對應著教師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能夠協助教師清晰看出自己所在的處境、所需的方法,迅速進行自我診斷、自我療愈,達到自主提升、自主成長的效果。
「新教育實驗的教師成長理論,是以職業認同和專業發展為兩翼,其中專業發展包括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往。說寫課程,透過‘敢說’階段提高個人自信和職業自信,強化了職業認同;透過‘能說’階段提高教師職業技能,擁有強勁的學習力;透過‘會說’階段提升教師職業效能,擁有多元的審辨力;透過‘精說’階段成就教師職業人生,擁有高超的創新力;透過‘讀寫之間說為橋’來打通專業閱讀和專業寫作;在專業交往中,更是離不開說話,尤其離不開說寫的這種有邏輯、成體系的口頭表達。」朱永新說,由此可見,說寫對於教師自身的成長能夠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7年,記者首次參加「童喜喜說寫課程」大會時,就為會上孩子表現的卓越口才驚嘆不已。之後記者又深入到山東省諸城市,看到那裏的說寫課程實驗開展得如火如荼,效果顯著,受到一線教師的追捧、家長的誇贊,更得到孩子們的喜愛,還引來了美國實證研究專家葉仁敏博士的關註。葉博士對諸城全市小學至初中進行了說寫課程實證研究。在3個月的研究中,要求說寫實驗班每周進行1至2次的說寫作文。葉博士的研究報告指出:「開展‘童喜喜說寫課程’的學生寫作得分達到極其顯著差異,無論男女,實驗組學生的寫作得分遠遠地高於對照組。」研究結束時,堅持最好的一個班來自鄉村,他們每周2次說寫訓練堅持了3個月,期末考試全班作文平均分提高10.32分。經過12年的不斷探索,「童喜喜說寫課程」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說寫課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實作「雙減」不減效的理想效果,也可以作為教師成長的工具,能夠讓教師的寫作與口才並進,幫助教師實作輕松高效的成長。(本報記者 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