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四季輪轉,冬去春來,陽光正好。2022年,我們在時光中不斷蛻變,在這趟「時光列車」上,我們終將抵達屬於自己的「下一站」。願我們所有努力都能等到下一站的收獲,所有期盼都能收獲下一站的驚喜,所有磨礪也都能迎來下一站的成長。「時光列車」已經抵達2022的終點,2023,我們一起出發。
抓好時間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如何對待時間、管理時間、利用時間,或者耗去時間,是每個人的必答題。
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柳比歇夫,一生留下了蔚為可觀的精神遺產。釋出了70余部學術著作,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一共寫了一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
每個人所能掌握的時間相等,為何他卻能在相同的時間內塑造不同的人生。
柳比歇夫從26歲開始,就養成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習慣:記賬。
不同於常人,他記的是「時間賬」:花了多少時間,做了哪些事情。在他的「時間賬本」裏,幾乎記載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休息、看書、散步,用了幾個小時、多少分鐘。
柳比歇夫管理時間的習慣和方法,可謂將「節約時間」詮釋到了極致。
他還將我們最頭疼的碎片時間稱作「時間的下腳料」,每一次散步,他用來捕捉昆蟲,用於科研;出門旅行,他帶一本小部頭的書學習……
合理地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了時間。如何去做只是一種呈現方式,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時間管理」的意識。
把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才能更好地掌控未來;學會去珍惜時間,才能讓自己不斷成長進步。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在奔騰向前的2023列車上,望我們都能珍惜每分每秒,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光陰。
敢於挑戰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一千多年前,李白一篇【行路難】,道盡行路人歷盡艱難險阻,依舊豪邁昂揚的樂觀與坦蕩。
生活這桌大餐,沒有酸辣怎有滋味?「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優秀的人總是在不斷更新自己,不斷成長進步,品出每道菜的滋味,轉化成自身的能量。
前段時間,網上一篇名為【35歲,我決定辭職考研】的文章受廣泛關註。
博主老陳是家廣告公司的HR總監,到了職業瓶頸期,毅然辭職考研。他在自習室租了一個「格子」,每天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
他不再像年輕時精力旺盛,鬧鐘一響總想多睡會;他不再無牽無掛,總得擠出時間陪家人;他更沒有年輕人的退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
隨著學習的深入,他終於驚喜發現:這種每天給自己打雞血的狀態喚醒了塵封的幹勁,他的思考力、記憶力也跟著越來越強。
靠想象只能想出問題,做了才能發現答案。等最後走入考場,他握著手裏的準考證,夢回少年,胸中激蕩著許久未曾有過的鬥誌。
這一刻,上岸與否不再那麽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他感覺「好像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梅花香自苦寒,美景常在險峰。經受住風霜雨雪,遇大事才能舉重若輕;征服過懸崖絕壁,有困難自然履險如夷,人最大的敵人從來都不是別人,而是昨天的自己。
躺平可恥,奮鬥光榮。只要方向是對的,勇於打破自己,重塑自己,便能擁抱未來的變化。
前路雖未知,樂觀踏實地邁步,道途必然坦蕩。新的一年裏,讓我們保持進步的習慣,不斷突破自己,以嶄新的自我面對這充滿期待的一年。
生活就像一盤棋,每一步的決定權都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裏。願我們在2023列車上,一路馳騁,不舍追求、不忘初心、不畏艱難、不斷覺醒,每天都有新的收獲,每一次期盼都能擁抱住精彩。
來源: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