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教育

讓教育發生在田間地頭——坦山小學以勞動教育激發鄉村教育活力

2022-11-19教育
濟南市長清區歸德坦山小學很偏,地處長清區歸德街道東南13公裏的邊遠山區;坦山小學很小,104名學生多為農家子弟和留守兒童,6個教學班均為單班教學;坦山小學辦學很難,許多人不願到山村任教,年輕教師受不了山村學校的艱苦,兩年之內就走了6人。
繁華的城市吸引著人們奔赴而去,不少山裏人也在城裏買了房,加入遷徙大軍,留下老人和孩子空守大山。作為鄉村教育工作者,看到的卻是現象背後孩子的教育問題。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有學校,鄉村才有生機和生命力。
讓教育發生在田間地頭——坦山小學以勞動教育激發鄉村教育活力
坦山小學位於長清區第一黨支部所在地,擁有深厚的革命傳統和山裏人本身具有的厚道、淳樸、實在的優良傳統。立足本土文化,坦山小學提出了「厚雅」教育。師生為人有雅懷、處事能雅量、言行要高雅、知識求博雅,是學校的辦學願景。坦山小學在「厚雅」教育理念的引領下,立足農村實際,把農耕勞動教育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師生開荒墾地打造「半畝田」,聘請具有豐富農耕勞動經驗的勞動者教學生磨面粉、播種、澆地、割麥……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旨在引導學生重溫農耕記憶,熱愛本鄉本土,立誌於農村現代化建設。這種農耕教育抵近勞動教育的本質和靈魂,對學生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打造農耕文化校園 讓「老物件」重放異彩

為了了解學生對農耕勞動的認識,學校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摸底。結果顯示,90%的學生不了解農耕勞動知識,95%的學生從未參加過農耕勞動。雖然生長在農村,但學生不珍惜勞動成果、不願意參與農耕勞動、不會使用農耕工具等現象普遍存在,農耕勞動教育弱化乃至缺位,失掉了勞動人民的底色。由此,開展農耕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學校依據有關檔精神,制定了農耕勞動教育實施方案。低、中、高年級分別以認識農耕工具、使用農耕工具、體驗農工勞作等內容開展系列活動,讓農耕勞動教育落地有痕。
讓教育發生在田間地頭——坦山小學以勞動教育激發鄉村教育活力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作用不言而喻。於是,學校先在校園環境創設上「做文章」。走進校門,便能看到一條蜿蜒的長廊,長廊兩邊載有葡萄、葫蘆等植物,藤蔓攀上長廊頂部形成天然涼亭,頗有曲徑通幽之感。在長廊盡頭,是學校在202010月添置的兩個「老物件」:石碾、石磨。學校的糧食豐收時,學生均可用此磨面。在長廊不遠處,是學校的「農耕展廳」,這裏農耕文化的展示更為立體。展示墻上,篩子、耬、耙、木杈、鍁……數十種農耕用具排列整齊,每種農具旁,都貼有文字標簽,詳述農耕用具的用途、用法。這些農具大多是家長在學校的倡議下捐贈的。由於技術和經濟的發展,這些來自周邊農村的學生也並不常常接觸、使用這些農具。這些不常見的「老物件」,讓學生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農耕文化之根。
除了看得見摸得著的農具,坦山小學還著重打造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校園環境。漫步於原生態的校園,一面畫有鳳凰圖案校徽的文化墻格外醒目,如墻上的標語「教育改變命運」所言,學校的育人目標是引導學生做那扶搖直上,飛出窮山溝的金鳳凰。移步換景,一墻一文化,【農耕勞動教育三字經】記錄了學校開展農耕勞動教育的實景;農業前進演化三部曲的簡圖,從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三個階段的農耕變化,激發學生對農耕勞動的興趣和創新意識;「二十四節氣歌」闡釋著節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校園環境創設作為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微型課堂,學校以此為支點向學生傳遞「厚雅」文化理念,教育學生「知道雅」「發現雅」「欣賞雅」「感受雅」「學習雅」「做雅士」。學校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級部推行「雅」的標準,一年級「踐雅行」、二年級「說雅言」、三年級「修雅情」、四年級「存雅誌」、五年級「立雅學」、六年級「做雅士」。

在田間地頭鍛造學生品行 半畝田裏做出大文章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一副朝氣蓬勃的「鄉村勞動圖」躍然眼前,然而對於當下不少學生而言,卻鮮有在田間地頭勞作的體驗。要想引導學生德智美體勞全面發展,就要深入田間地頭去實踐,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農家子弟,更不應脫離土地和自然。坦山小學坐擁「天時地利人和」,校門口有廣闊的農田,校內有半畝地閑置,全體師生拿起鋤頭開荒,開墾出「半畝田」作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深秋,「半畝田」裏兩排大蔥郁郁蒼蒼,茄子地裏茄瓜長勢正旺,播種的麥粒已破土而出,生發成嫩綠的麥苗,這些莊稼都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用勤勞的雙手所耕種的。不久前,學校剛剛組織過一次采摘。學生把「半畝田」裏成熟的玉米掰下來曬幹,剝離成玉米粒,拉到「勞動基地」石碾、石磨處。把玉米粒放到石碾上,然後在碾架上放好拉杠,學生分小組推動碾滾在碾盤上轉動。隨著學生推著石磨旋轉,細膩的玉米粉就磨好了。磨面粉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石磨、石碾裝上木棍,一人就能推動的杠桿原理。
在「半畝田」裏,學生可以實作真正的「當家做主」,每個年級分管一個區域田,在各自的區域田裏種植蔬菜,當前,半畝田種有茄子、辣椒、西紅柿、甜瓜等12個品種。澆灌方式上,「半畝田」采用噴灌和滴灌相結合的方式,在節約水資源的同時,學生也了解到現代農業的噴灌方式。自從有了「半畝田」,大家都主動參與蔬菜管理,懂得了什麽時候種,幾天出苗,什麽情況下澆水,用什麽工具鋤草,西紅柿多長時間開花,秋葵多長時間結果……學生在這裏種下一粒粒種子,栽下一棵棵幼苗,記錄下它們生長的點點滴滴,既感受著勞動的辛苦、不易,也在品嘗自己親手種植的果即時收獲著成功、喜悅。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開展勞動教育課,學校聘請了具有豐富農耕勞動經驗的勞動者為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引導學生松土、起壟、開畦、種植,學習栽培技術,觀察蔬菜的生長過程,計算發芽率。如今,坦山小學用「半畝田」做出了大文章。學生在這種實踐性、體驗性的新型課程形態中,開始明了其父輩們與幹旱的天地鬥,與起伏的山巒鬥,只為一口糧食,在平凡中造就偉大的形象。學生開始敬愛父母,尊重勞動者。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心中建設家鄉的責任意識漸漸被激發出來。學生親歷種地之艱辛,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習得了勞動知識和技能,歷練了勞動合作能力,還培養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厚雅」學生所應有的品質。

創新出「勞動教育+」模式 讓新式教學有趣有料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基於以上認識,坦山小學創新出「勞動教育+」模式,透過促進勞動教育與各學科的融合,舉辦農耕勞動教育專場,推進家、校、社「三位」一體等方式,把「勞動教育+」發展為「和雅課堂」的重要組成部份。
將「勞動教育+」與各學科深度融合是坦山小學的創新舉措。語文課上,學生用生動的文字記錄下幼苗的生長過程,並背誦與勞動有關的古詩詞,從全閱讀到全寫作,提升自身語文素養;數學課上,教師教學生如何計算種子的發芽率;美術課上,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田間觀察植物生長,引導學生寫生;當氣溫低雨水不足時,科學教師教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調整種植方案,先澆水,後種植,再覆膜……這種跨學科融合式勞動教育,讓學生對勞動有了專業化、系統化、全面化的認識。
為了將學生在勞動教育課上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坦山小學非週期性舉辦各種農耕勞動教育活動。2021年,在坦山小學舉辦的「長清區勞動教育現場推進會·歸德街道專場」上,學生誦讀的【農耕勞動教育三字經】,演唱的【勞動最光榮】將農耕勞動教育活動推向高潮。活動現場還組織了撈小麥、磨小麥、碾小麥、推車接力賽等活動,這種有趣有料的新式教學法,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團結合作能力。到場的教育部門領導稱贊坦山小學「用勞動教育築牢了立德樹人基石」。
坦山小學還充分挖掘勞動基地的功能,利用現有的石磨、石碾、手推車等資源,開展以「石磨和石碾」為主題的傳統農耕體驗和農產品加工活動。經過撈小麥、磨小麥、碾小麥、羅面粉等工序,麥粒最終變成了面粉。學生在勞動教育指導師的指導下,用面粉進行加工,制作出饅頭、水餃、菜餅、單餅等各式各樣的食品。孩子吃著自己制作的食品,感受著勞動的快樂與辛苦。
圍繞著農耕用具,坦山小學開展了「尋勞動之根」活動。引導學生主要對石磨、石碾、扁擔、小推車等農耕勞動工具進行探究,挖掘其背後的歷史故事及演變過程。學校還透過開展「暢想未來的勞動工具」主題活動,以手抄報、繪畫、演講的形式,培養學生在農耕勞動中的創新意識。遠去的「農耕文化」漸漸重新回歸到校園中來。
讓教育發生在田間地頭——坦山小學以勞動教育激發鄉村教育活力
經過兩年的農耕勞動教育,學生的變化有目共睹。學生深入體驗,儲備了農耕知識;餐桌上的剩飯剩菜不見了,他們更加懂得糧食來之不易;主動參與到學校和家庭的勞動中,他們的責任感及獨立生活的技能得到了提升……透過深入一線進行勞作實踐,學生漸漸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熱愛家鄉的自豪感、建設家鄉的責任感逐漸被喚醒。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立足這片鄉村熱土,坦山小學先後獲得了長清區「教書育人先進單位」「教學管理先進單位」「均衡發展先進單位」「長清區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等榮譽稱號。「厚雅」教育的發展規劃逐漸實作,坦山小學將繼續踐行農耕勞動教育,努力實作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把農耕勞動文化真正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需要。(文/顧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