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孩子的課外學習,是擺在家長面前的一個艱巨任務。
對留守兒童而言,如果不住校,那麽放學以後基本上也就處於放養狀態。隔代老人在管理孩子方面,往往力不從心。而有相應條件的家長,再加上有重視教育的意識,就會在培養孩子方面不惜代價,竭盡全力為孩子提供便利。


買筆,買本子,買這些文具也就罷了,畢竟也花不了多少錢。即使是買課桌,也沒什麽大不了的。但如果說專門給孩子準備一套房,供學生學習,你聽說過嗎?
河南一位男子,為了大家庭裏孩子學習方便,專門買了一套房,供在城裏上班的姐姐輔導孩子用。
慷慨大方,必須有相應的經濟實力支撐。如果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想大方也沒辦法。
原來,河南這位男子是個老板,開一家公司,做的是全屋客製業務。他的姐姐在城裏上班,正好適合於照顧孩子上學。他們就聯起手來,把全家的孩子合到一起來培養。

有軟文嫌疑
在軟文無孔不入的當今時代,讀了這則新聞,我是頓時生了警惕的,以為這是隱性推銷。雖然打著輔導孩子的名義,但是不排除推銷的嫌疑。

文章專門把這種客製的小隔間書桌和以前的連體書桌進行對比,借助於自家幾個孩子在使用上的不同反饋,突出了小隔間書桌的強大優勢。


兩手抓
且不論河南這位男子有沒有推銷的目的,單純從他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上來說,他們值得我們關註。
原來這位男子的姐妹都有孩子正在上學,而這位男子和妹妹業務都很忙,只有姐姐在城裏上班。於是他們三人進行分工,男子和妹妹提供硬體和經濟支持,姐姐在城裏照顧孩子上學。
這件事之所以值得關註,首先就是這位男子和她的姐妹不僅在硬體投入上肯往孩子身上花錢,還能夠自覺分工,認識到日常管理的重要性。這就分明從物質和管理兩個方面,都考慮到了。
這也許正是好多網友對這位男子和她的姐妹欽佩的原因吧!

問題並不那麽簡單
如何照顧孩子,大人是考慮到了。但是如何照顧,怎麽樣照顧才算正確,這卻是大有學問的。
一般的家長在照顧孩子方面,側重於物質和經濟的層次。給孩子買好吃的,買新衣服,買文具,包括帶孩子出去遊玩,等等。肯往孩子身上花錢,這一般人都能做到。但能夠恰當正確地和孩子進行交流,從而達到鼓舞和教育孩子的目的——達到這種層次的,有很大難度。
在城裏工作的這位姐姐,照顧孩子的方法是否恰當,措施是否得力,文中並沒有介紹。這也正是我擔心的一點。

俞平伯爸爸搬家
俞平伯爸爸在俞平伯考上北大預科之後,就專門把家搬到北京。搬家的目的,是為了照顧俞平伯在北京上學。

照顧孩子,這幾乎是所有的家長美好的心願,但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夠做到。把家搬到北京,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對一般人來說,不要說把家搬到北京,就是到北京去遊玩一趟,那都是奢侈的。
為了照顧兒子而把家搬到北京,這是從物質層面考慮。和照顧管教方面相比,物質層面的東西還是容易做好的,難的是管理孩子。

傅雷嚴苛有余,親和不足

傅雷在培養自己的兒子傅聰方面,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參考。
如果嚴苛有余而親和力不足,這對孩子是很不利的。
傅雷並沒有讓傅聰去上小學,而是把他關在家裏,傅雷自己編教材,親自去教育。不讓傅聰到外面去玩,這樣,傅聰對父親就產生了強烈的敬畏之心。
孩子對父親產生敬畏之心,固然有好的一面。但如果這種敬畏過分了,相應的親和力嚴重缺失,那麽這對孩子的性格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傅聰在昆明上學的時候,出於對父親的過度敬畏,他沒敢讓父親所托的人知道,就自己想辦法從昆明回到了上海,因為他太想家了。
孩子上學如果想家,會把這種渴望告訴父母,希望父母能夠想辦法讓他回家。而偷偷摸摸回家,這就是一種叛逆行為。而這種叛逆行為,跟傅雷的過度嚴苛有直接關系。


在管理上過於嚴苛,缺乏親和力,導致孩子叛逆。
關於貝多芬的奏鳴曲中哪一首最重要的問題,傅雷和傅聰就有著不同的答案。
很多問題都是開放性的,並不總是有唯一的答案。傅雷竟然因為傅聰不同意他的觀點而大動肝火,從而導致傅聰離家出走,在外面住了一個多月。

結語
給孩子提供物質條件是容易的,但是在精神溝通方面如果做到和諧和得心應手,卻並不那麽容易。傅雷和傅聰這對父子的故事就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
河南這位男子給孩子們提供這些硬體服務,比起那些對子女放任自流的家長,是進步多了。但是在照顧孩子方面是否方法得當,這個值得我們認真審視。
我們既要抓物質基礎,又要抓精神培養。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