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教育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2022-10-25教育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教育挑戰

學校藝術活動怎樣與課程融合,才能真實抵達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課堂?

價值模型

課程藝術展本身成為學校各學科教學的組成部份,用更立體的組合,實作了「知識+理解+想象+創造」的課程與學科教學目標。
課程藝術展以更美好的展現形式,啟動了所有人自然而然形成「知識、理解、想象、創造」的學習目標的整體推進。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年度學校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回民第二小學教育集團(公辦),內含觀湖南、北,海寶、北塔、三十小、臻園、前程七個校區。教師400多人,學生13000多人。學校以「構建博愛、自主、科學的學校新生態」為辦學目標,以「培養有情懷、有智慧、有擔當的未來公民」為培養目標。學校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整合拓展,形成博雅課程體系,包含:寧夏在地風物課程、博雅小鎮課、STEM創新素養課、博閱課程、節氣課程、山海經課程。學校統一實施「博雅4A智慧課堂」模式。

推薦理由

學校在師資力量薄弱的西部地區,以「最高級的教育表達」實作了真正有想象力、創造力的完整教學。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一切是怎麽發生的?
2019年春節期間,時任回民二小教育集團校長黃莉路過銀川當代美術館時,看著蒼茫的大地、冰封的湖面、筆直的蘆葦,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這裏的場域適合給孩子們辦展。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寧夏銀川當代美術館

那一天是正月初九(2月13日)。
5月18日,一場比原計劃規模更大的「課程展」,「山河稚子」——寧夏在地風物創新素養課程成果藝術展,真的在這裏開幕了。

「這是一場別有洞天的以兒童為主角的教育現場,一場別出心裁的用藝術手段呈現的在地風物課程展,一場別具一格的以山河為背景的兒童創意天地,一場別具匠心的釋放兒童靈性的廣闊場景……」當地媒體如是報道。

參觀藝術展最興奮的家長們,接連幾天都沈浸在巨大的驚喜中。「沒想到日常生活裏的‘破爛’在孩子們手裏成了藝術品,更沒想到孩子們走進自然,能有這麽多收獲」。幾位常帶孩子到外地走訪的家長,驚嘆於孩子們在各計畫中呈現的藝術表現力,不亞於他們在北京、上海等地學校裏看到的孩子……

這是一場充滿奇幻想像與獨特視覺體驗的兒童藝術之旅,更是一場為「美育」賦能的藝術之旅。開幕當天,銀川當代美術館還舉辦了「山河稚子·美與未來——2022沿黃河流域少兒美育發展論壇」,論壇透過「多元與發展」和「跨界與創新」兩個分主題,圍繞「中華美育精神的傳承與融合」核心思想,就如何引導少年兒童對黃河流域「美」的挖掘和認知,在新時代如何融入現代科技,如何更好地傳承中華美育,如何在多元的學科和世界中探索美,如何將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形成合力等內容進行深入討論。

從時間上,2019年2月13日到5月18日僅3個月出頭,一個想法,最終變成回民二小教育集團7000多孩子參與其中,300多教職工傾力而為,再到4000多件作品呈現,最終吸引20000多人次參觀的藝術展。
2022年7月6日,回民二小應銀川當代美術館邀請,「山河稚子」當代兒童課程藝術展再次開幕。2022年4月1日到7月6日也是3個月出頭,一萬多名學生、500多教職工,共創了更多的作品,引來160多家媒體連番播報。
從內容上,回民二小兩次展覽都結合音樂、美術、科學、人文等多學科,綜合了以繪畫、攝影、裝置、雕塑、動態表演、聲音藝術、當代舞蹈、先鋒戲劇、科學觀察等表達方式,以室內空間、室外草坪、台階、墻體等多場域切換的呈現方式,完成了兩場真正意義上的「課程藝術展」。
從影響力上,在這個區域,幾乎沒有類似的教育活動,可以完整把孩子、老師、家長、政府、社會各界卷入參與。

一所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普通縣區公辦校,長期缺乏穩定師資,生源參差不齊,資源捉襟見肘…連續舉辦了兩次「山河稚子」兒童當代藝術展。這一切是怎麽發生的?學校擁有的,依然是原來的老師們和孩子們。

黃莉說,「資源等不來, 先做起來,做著就創造出來了」。老師們說,「以前的學校,校長一個人長腦子,現在學校,人人都在長腦子」。自力更生的這幾年,回民二小找到了適合自身的內生發展機制。這樣的藝術展,背後是創造力。很多人以為是校長在起作用,其實它是一群人的共創。個體情懷再寶貴也是不永續的。機制、系統才會更具有自我造血功能。把幾個人的想法,變成一群普通人參與的教育共創是回二人一直思考和實證的。

接下來,讓我們將時間稍稍回撥,從復盤四年兩屆的「山河稚子」活動出發,一起去感受學校獨特的生長能力。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復盤「山河稚子」
看學校藝術活動如何升維
回民二小教育集團決定舉辦一場課程藝術展,並將地點設在銀川當代美術館時,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是:瘋狂。而且第二次比第一次的反應更強烈。更讓人頭疼的是,這一場又一場瘋狂之旅,該從哪裏開始?

「史無前例」的活動怎麽破題?
帶著辦展的動念,學校立馬組建了包括黃莉書記、藝術總監楊諾爾老師以及行政團隊、的創意小組,建立了微信工作群。有什麽創意點、實施方案甚至包括描述展覽的推薦語等,都及時發到工作群裏。 2019年3月8日開學後,第一次頭腦風暴會。各校區執行校長、年級部負責人、美術組教師等把之前的初步建議和靈感記錄,一起丟擲來,天馬行空、集思廣益。
經過討論,最後定下來了主題為「山河稚子」在地風物課程藝術展。
山 :賀蘭山。
河 :黃河。

稚子 :兒童,也是追求稚拙天真之意。

學校計劃以賀蘭山、黃河為脈,結合在地風物如枸杞、蘆葦、黃沙這些分課程主題來實作藝術表達板塊。所有板塊基於學校的萬物啟蒙和研學課等進行主題設計,先由美術組及一些課程教師,根據可以實作的想法和素材,大膽想象,出新出奇。
初期提出的策劃案裏,有些概念大家看不懂,就連黃莉和楊諾爾自己也有些模糊,只是隱約感覺方向對,符合理想中的樣子。各主題的邏輯與課程的聯系,最初還都沒有打通。
但匯集有趣的藝術想法,相當於給教師打造了藝術資源的基因庫。而且團隊敢於去嘗試去探索,後來每次方案完善就像串珍珠項鏈,最終串起了一個美妙的結果。
3月18日,「山河稚子」活動通告正式釋出,回民二小挑戰新的「高難度動作」開始了,那時距展會開幕時間5月18日,只有60天。
同樣,2022年3月開學後,借鑒第一次辦展的經驗,同樣的流程如法炮製。兩次展覽的流程接近,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得心應手。
策動一場這樣的展覽,從靈感到實施,其實有很多環節需學校重新思考。

策展團隊如何構成?

從權威想法到眾籌作品計劃如何妥帖結合?

藝術表達與課程如何共鳴?

如何讓學生參與其中還能體會其中樂趣?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怎樣最省錢?
回民二小根據展會具體任務,指定計畫組負責,按照進度安排每周匯總,進行總結、修改。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允許一些具體計畫彈性調整時間。這一過程中,很多作品計劃和方案隨時都面臨微調甚至放棄,重新設計。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爭分奪秒、嚴控品質
保證有序的教學前提下,要完成一次超越學校歷史的創舉,有賴於具備超級執行力的隊伍和文化。
回民二小有個傳統,就是在追求美的創造中,團隊合作挑戰極限。如此大規模,而且方案幾經更新,基本上是邊進行邊完善,所有人壓力都很大,工作量也不可預測。
以一個展覽籌備中的小插曲為例:
音樂組湯江艷老師是合唱組負責人,開始她選了兩首歌曲,報給主創組。黃莉就問湯老師 :「你有沒有問過孩子的意見,他們真的喜歡這些歌嗎?」
於是,音樂組又找了很多合唱曲目,讓孩子們先聽,再自選,這才發現孩子們很喜歡動畫片的歌。這才發現孩子們很喜歡上海彩虹合唱團的歌。
接下來,就需要參考彩虹合唱團的風格,結合孩子們的學校生活,自編自創校園歌曲。音樂教師開始一遍遍聽原唱,自己譜曲填詞改編。
最後在現場,孩子們無伴奏演唱了【學生自救指南】【綠葉菜裏有什麽】兩首改編歌曲,既幽默,又有感染力。
這次課程藝術展,很多設想都來源於黃莉校長和楊諾爾老師兩人的靈光一現。遇到兩人意見沖突怎麽辦?學校裏有個好傳統,不因為誰嗓門大,誰職位高,就聽誰的。
如何達成共識?執行團隊采用了最直接的方式 :把兩個人的方案或構思在現場都試一次,當場看效果。過程磨人,但最終找到了共識基礎上的最好方案。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廣場合唱

精心打磨每個環節
「山河稚子」活動中,裝置藝術展區的作品也展示了師生共創的集體智慧。
2019年戶外裝置藝術展區,創意小組需要幾千個酒瓶子創作作品。這個想法,最主要是想以環保為主題,采用彩繪方式,讓更多孩子建立與生活的聯系,能全程參與藝術創作過程。
創意小組剛把計劃發到工作群,童慧玲校長馬上跟教師溝通,當天就給學生布置了實踐作業 :每一個人準備一個廢舊的玻璃瓶,第二天帶到學校。
繪制瓶子過程中,每位教師只能帶15個孩子操作,一個班級就需要4位元教師。要完成5000個酒瓶的繪制,美術組教師遠遠不夠,於是邵晨副校長帶著行政團隊成員,全部下到班級,領著孩子一起清洗酒瓶,塗畫上色。這次天馬行空的創作,現場效果非常好,展覽結束後,彩繪瓶被銀川當代美術館收藏了。
讓孩子帶一個瓶子來很容易,如何讓活動有意思才是難事。所以,學校就在大活動裏面套了小的活動,吸引孩子們真正參與進來。這裏面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找到不同的瓶子並研究一個小課題 :調查瓶子都是什麽材質的?生活中用過的瓶子都到哪去了?
第二步,帶一個廢棄瓶子到學校,給它做一個變裝,當天的美術課上,孩子們隨意塗鴉,靈感湧現。
第三步,老師帶著學生到展會現場擺造型,團隊創造智慧和協調能力再一次得到考驗。

追求美,教育則美
相比使命感、規範、宏大等關鍵詞,回民二小的活動更喜歡「求真至美」:求真,孩子的天真;至美,追求一種美學表達。
精美的藝術作品都是孩子們的創作,帶著他們思考和表達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能感知得到的與眾不同的溫度和力量,打動人心。
回到「山河稚子課程藝術展」來講,和一般的展覽概念上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是課程的一種藝術化呈現,「課程」和「藝術展」跨度似乎有點大。其實不然,用藝術的方式呈現「課程」,是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自然表達。這是一種覺醒,也是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
「山河稚子」與其說展示課程成果,不如說是展示集團校過萬名多名兒童的創作、兒童的表達、兒童的感知,兒童的意願、兒童成長與現實發生的碰撞。
這次課程展還有更深層次的用意,回二想借當代藝術的多元表達方式,聲勢浩大的呈現學校對教育的理解。讓孩子與天地萬物相約,以多種表達方式和呈現方式,讓兒童可觸、可感、可觀、可視聽、可參與、可體驗,以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感,展示兒童存在之生氣。
沒有哪種形式像藝術這樣貼近教育,學校也呼喚更多的學校用這種天高海闊的姿態,用開放包容的胸襟來打破同質和平庸,來捍衛兒童自由的權利與堅守,來展示對教育本質的實踐與探索。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後勤保障穩如磐石
回民二小集團各校區的後勤主任,都是一個風格,差不多都要會電工、木工、金工等各種修理本領,號稱「五大金剛」。
學校每年多場種活動會議,現場的布置、材料準備、會中服務、會後清理等,都是集團校區的後勤主任帶領校工們完成的。
2019藝術展開幕前一天,銀川出現藍色風球預警,展館那邊開始狂風大作。一大早,30多位校工就已經在現場,與學校的各位現場領導和員工,把一些比較重點的裝置藝術品全部用山上的作品,篷布蓋住封好;小的物件,全部再次搬回場館內。
所有人都守到晚上11點半,等風歇了,才趕回學校。第二天六點又重新到展場進行布置安放,這樣才保證了藝術展的完美呈現。
回民二小的後勤還有一個特點,追求極簡風格,不做任何特意準備,真實自然呈現學校常態,並保證不影響正常教學。這樣的後勤保障,在每學年50場大大小小的學校活動中,時時、處處可見。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學校藝術活動的融通哲學
很多學校都希望,能在一個關鍵節點,集合全校之力辦一次彰顯學校文化和學術成就的公開活動,期待既能激發學校的內動力,也會讓學生在此期間得到鍛煉和成長。
但這樣的活動,往往因雷同的學校場景和平淡的流程,流於俗套和無趣,甚至出現學生作為背景,學校資源浪費的窘況。
學校活動升維勢在必行。不僅是讓活動看起來引人註目,更關鍵的是讓孩子收獲珍貴的體驗。
回民二小的方法是:首先確定以孩子為核心的主題;然後圍繞主題明確育人價值和活動意義;建立分工清晰、高效協作的團隊,分頭執行。

兒童立場
成年人以教育者身份出現,得隨時伏下身子,以兒童的角度思考和設計你的活動。這就是關鍵立場。
回民二小也在透過活動極力營造一種氛圍:讓每個孩子在每次活動中都能體驗快樂。學校希望孩子們在活動中得到心理的美好體驗,達成心流狀態。
比如,學校設計「迷你奧運會」活動,孩子們上午穿著各國服裝一起在體育場模擬奧運會開幕式,下午在校園逛吃全球「奧運風情美食街」。學生既是演員和觀光客,又是運動員,跟著各國音樂在操場上用各種方式在走出他們認為自己最開心、最happy的那個樣子。
對於學校,所有活動的出發點,都應該是孩子。最好的活動,是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孩子歡暢淋漓;不是孩子被活動淹沒,而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存在感。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課程融通
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公平、自由的環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然地、優雅地成長。回民二小的著力點,是課程。
作為寧夏的學校,回民二小根植於西北獨特的地域、歷史、文化,開始尋找能夠代表家鄉文明,代表家鄉得天獨厚的風物。
第一個跨學科課程就是圍繞寧夏「枸杞」開展的。一顆紅果子怎麽變成課程?其設計本質是圍繞兒童認知展開的探究式學習。課程設計以「物—器—道」三階研究一個物象,以大概念驅動大問題,組成問題矩陣,形成「問—思—辨」探究教學群組,覆蓋「枸杞」和人類關系的方方面面,內容包羅永珍。課程呈現鮮明的跨界特質:
跨學科——涵蓋枸杞的科學、人文、藝術等領域;
跨時空——從古到今,從中衛到世界探索枸杞;

跨情境——從教室到自然,從博物館到企業園,全方位探究枸杞的前世今生,真正啟蒙兒童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

課程行進中誕生豐富的探究式學習材料,課程結束進行成果藝術展。【枸杞紅了】成為校區最受歡迎的選修課程。
在探究枸杞的過程中,根據碰到的操作問題,又將「物—器—道」課程設計三階細化到用「定義—形式—變化—功能—原因—聯結—觀點—表現—關系」「九大概念」來驅動核心問題,定位的九個探究視角,幫助教師全方位解析探究物件。又以【中庸】提出的「學問思辨行」為基礎,整合主流認知教學,重新設定「問思辨」教學結構,從「檢索—提取—整合—理解—分析—實證—歸納—演繹—總結」形成「思維九法」,並以「九大範疇」作為辯證討論結論工具。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升級後的「問思辨」成為課程校本化落地的教學核心策略。老師們的課程研發操作有了清晰的流程。研發能力不斷增強,陸續開發了「巖畫」「長城」「黃沙」「黃土」「蘆葦」「稻米」等幾十個在地風物課程,經過幾年的探索,組合成【賀蘭山尋】、【黃河紀行】、【寧夏川】三個課程群組。
建構課程群的過程,也協助老師們探索出一種全學科、多場域、長時段,深度融合發展的探究學習模式。
打破固化的學習科目。在研究一物的前提下,必須打通不同學科間的經脈,各學科老師必須協同設計課程,在同一個系統下共同完成每一次課程教學過程。整個課程操作運用計畫式學習法,打通學科邊界,整合教師資源,融匯教育與生活。
打破固有的學習場域。學校打破傳統授課思維,重構課程環境。比如,學習認識枸杞生物內容時,學校會統一帶學生去生態枸杞園參觀考察。實施「賀蘭山尋」課程,由老師、家長共同帶學生到賀蘭山上去「尋寶」,親身體驗。
打破固定的學習時間。把傳統40分鐘的常規課堂變為長時段學習。短則一個下午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討論分析或者實踐創作,長則一個學期圍繞一個風物進行研究考察,還有可能圍繞一個風物長時間探究。
打破學科界限、打破時空、打破場地的教學過程,也是對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的推動過程。教師在課程推動下自然變成研究者,順應學生的需求去行動、去研究,並且融入學生中間,和學生共同學習。行動研究促進了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

課堂融通
走進回民二小集團任何一個校區,教室裏的設定都是這樣:每四張桌子擺放在一起,連成一串,孩子們彼此面對面坐著。桌子上擺放著小組號,小組成員各有分工,設有組長、記錄員、聲控員、監督員等,孩子們經常會有一些討論或展示機會,課堂秩序井然有序。這就是2014年集團為打破沈悶的課堂,讓學生活起來而設計的從「提問」開始的4A導學式教學模型。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教師首先根據學習單梳理學生問題形成矩陣,然後以指向教學目標的核心探究問題去聚合問題鏈。以問題為導向的「導學式教學模型」實施策略逐步成型。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真的為課堂所用,學生自主意識被驅動,透過小組合作探究,沈悶的課堂被打破了,學生的學習力逐漸解放出來。
為了便於教師課堂操作,集團研發了國家課程一至六年級全套教材【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手冊】及課時一對一配套【學生自主學習單】;國家課程一至六年級全套教材【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手冊】課時一對一配套【學生自主學習單】兩套義務教育資訊化資源,結構化的資源幫助教師脫離繁瑣的講解分析,將更多的探究時間還給學生。
2019年開始,將課堂外的跨學科學習模型「問思辨」和教材內成熟的4A導學模型進行雙向貫通,面向小學教學最核心的語文、數學兩大學科,「問思辨·大概念·大單元」統整教學開始付諸課堂,進行深度實驗。2021年回民二小先後承辦三場寧夏教育廳教研室主辦的「問思辨」課堂教學現場研討會,引發強烈反響。之後,集團匯聚近百名師資共同完成「問思辨」全年級全單元探究方案解構,配套研發一案三單,即指向一個教學內容設計的一份教案及配套使用的「課前預學單」、「課堂探究單」、「能力評價單」,共同組成一套標準化、流程化教學資源。全系教師用書於2021年秋季正式出版上市。
回民二小的 「一體(問思辨)兩翼(大單元統整、素養大課)」方案徹底形成。將教材內的「大概念大單元統整」和課堂外的「給兒童的通識素養大課」用「問思辨」教學模型雙向貫通,以寧夏「互聯網+教育」示範區為背景,以結構化的教學組織,標準化的教學資源,系統化的共享平台,不僅實作了本集團教師共享,而且與區域外教師共享,實作了教學方式的規模化推廣,真正撬動了學校的教學變革。
銀川回民二小:學校藝術活動的「課程融通哲學」|年度學校
全員參與、標準化流程
教學變革使得每一個從中汲取方法的教師都長出了自己的個人化思維,由課程與課堂生發出師生的精神面貌、審美品味、價值取向,會成就一所學校的辦學氣象。
回民二小就是利用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從課堂流程再造反向推動集團化辦學標準化、流程化管理機制,回民二小首先註重的是,打造一支什麽樣的隊伍。
回民二小的活動有一個很常態的任務,就是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團隊文化。集團 7個校區,從主城到城鄉結合部和鄉村學校同時並存,如何讓所有學校的學生得到同樣的教育品質,並盡可能彌合城鄉學生的差異,,首先各校區教師就要突破小團隊容易自我紮堆的習慣。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破冰團建活動就可以解決的,學校用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團隊任務來打散固有小圈子,讓大家去找到更合適的同伴去挑戰不同的計畫。
如何保證活動品質和任務的進度?學校的工具是:標準化流程,清晰路徑指引、資源調配權的任務單
集團化跨校區大教研是回民二小推進教學變革的組織形式。跨校區大教研打破校區邊界,師資上沒有分校教師概念,只有集團以學科年級為單位的大教研團隊。集團統一編排課程表,同一學科同一年級的教師每周有共同的半天無課日,各學科各年級時間錯位不重復。組建18支教研團隊,配方為一位行政領導、一位年輕的組長、一位資深學科專家、一群同年級同學科教師,每周一次集團大教研,常態化舉行。
跨校區大教研執行流程為:制定一學期教研計劃,分小組認領教研主題,每小組主持一次主題教研按順序完成,團隊教師課堂式參與,以導學模型審視上一個單元教學情況,分析問題、討論困惑,重構教學方法,最佳化下一單元教學。
如此,迴圈往復,螺旋式提升教學設計的能力,保證每位組員都能熟練套用導學式教學模型。
學校現在很多的活動,盡量讓老師們自由組合,以計畫組的形式組建團隊,然後給一個任務,這就需要共同協作,一起來完成一個目標。
為了讓更多老師都融入進來,得到成長,學校極力營造自由、寬松、民主的氛圍。當老師自己願意往前走的時候,迸發出來的這種力量才是內生的力量,創造的力量。
團隊文化也和管理框架有關。七個校區的執行校長不是只負責自己的校區,而且每個人兼任某一個學科的組長。所以,每次活動落實下去,只要是涉及全集團共同參與的,就不是以某個校區來承擔,而是以學科為主體,徹底打通全部教師資源,並且很快形成全系統動員
責編 | 張磊 芋圓
投稿信箱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