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教育

他帶領學校從問題切入,用六年時間大幅提升了沂蒙山區學生的綜合素質——徐正烈:依托「新六藝」培養時代新人

2023-01-04教育
他帶領學校從問題切入,用六年時間大幅提升了沂蒙山區學生的綜合素質——徐正烈:依托「新六藝」培養時代新人
2022年11月12日,重慶市城口縣教育局會議室裏不斷響起陣陣掌聲,作為魯渝教育扶貧計畫誌願者的徐正烈,正在台上講述他的「新六藝」課程建設。「不愧為齊魯名校長!講得特別接地氣,聽後深受啟發。」重慶市城口縣高觀中學校長朱繼雄意猶未盡。
近年來,作為「省定貧困村小學校長與骨幹教師培訓班」的計畫誌願者,徐正烈義務為全國鄉村貧困學校作學校課程建設專題報告累計30余場。
徐正烈來自山東沂蒙山區,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起步於村小,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縣城校長的崗位上。他熟悉山區孩子的特點,知道農村教育最缺什麽。「最缺的東西,就是我們關註和研究的重點」,他的「新六藝」教改實驗就是從問題切入的。
「偷栽事件」:萌發「教育理想」
像山一樣堅毅,是對徐正烈品格的「素描」。這位地地道道的沂蒙山人,做人做事猶如他的名字,親善、濃烈、格局大。「迎難而上,追求卓越」是他和學校成長發展史的真實寫照。
2016年,徐正烈被調至山東省沂南經濟開發區實驗學校任校長。這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學生家長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生源多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普遍較差。現實的復雜難題給了徐正烈前所未有的挑戰。
「挑戰即機遇」,徐正烈有著看問題的獨特視角。一次,徐正烈在與老教師談話時,聽到當地村民偷栽果樹的事情:沂南縣開發區規劃建設工廠,需要征用土地,當地村民為了獲得更多的占地賠償款,夜裏悄悄到承包田裏栽果樹。
頭一天地裏還是綠油油的麥苗,一夜之間「長」滿了果樹苗。這個「偷栽事件」引發了徐正烈的沈思:「偷栽」折射出當地居民公德意識的缺失,家長不正確的價值觀勢必影響到孩子的未來發展。這深深地觸動了徐正烈。
「如何下氣力提高家長整體素質,是學校辦學的當務之急。」徐正烈在當天的日記本上寫道。
隨後,徐正烈圍繞為誰辦學校、辦什麽樣的學校、怎樣辦好學校等一系列問題,組織了一場大討論。
經過一個多月的大討論,大家終於形成共識。「創辦一所理想的學校,把每名學生培養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由學校放射線到家長,歷史重任擺在了我們肩上。」徐正烈在學校領導班子座談會上總結道。
那麽,理想的學校到底是什麽樣的呢?這是一個讓徐正烈吃飯、睡覺都在思考的問題。一方面,他深入一線調研,征求師生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他外出學習取經,僅拜訪專家記的筆記,就足足有三大本。
最終,他把思考的問題列為研究計畫,組建研究團隊,親自領銜,分專題進行研討。透過三個多月的攻關,他對學校的辦學定位、培養目標、課程結構等問題進行了提煉,初步形成了「‘九六三’(篤行九載,修習六藝,養成三德)全像育人」的辦學方略。
省城答辯:「教育理想」落實到「新六藝」上
「祝賀您成功入圍2019年度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計畫答辯環節……」2019年3月,徐正烈收到了來自山東省教育廳專家評委會的答辯通知。
「基礎教育要根植中國文化的土壤,尋找源頭,著眼於目標。」答辯會上,聽到專家的指導,徐正烈的思路一下子被開啟了,他當場決定:「我們要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辦學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儒學為核心的經典文化。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在「西周六藝」的基礎上形成了「孔子六藝」,成為孔子教育經典思想的精華,這也是孔子培養君子目標的載體。
沂蒙地區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孔子弟子七十二賢,臨沂就有十三賢,曾子、顏淵等都是儒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對臨沂後世教育有著深遠影響。
在徐正烈看來,傳承孔子的六藝不僅僅停留在六藝課程開發上,更為關鍵的是要發揚孔子的六藝思想,形成新時代教育的「新六藝」,依托「新六藝」培養時代新人。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激發了徐正烈教育創新的靈感。他決定要實作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徐正烈遍查古今教育文化典籍,結合沂蒙的地域優勢,從「禮、樂、射、禦、書、數」的孔子六藝中萃取出與時代精神合拍的共通價值,並將其凝練為「新六藝」,即「禮、美、健、禦、書、慧」。具體釋義為,禮:明禮崇德,學會交往;美:尚美致雅,學會審美;健:崇健圖強,學會健體;禦:禦正求真,學會規劃;書:知書悟道,學會學習;慧:得慧達變,學會探索。
「依托‘新六藝’特色,培養完整的人、全面發展的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成為學校辦學的核心追求。」徐正烈說。
「完整的人」的培養需要完整的課程來支撐。徐正烈認為,有什麽樣的課程結構就有什麽樣的教學方式和育人方式。他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學校課程建設的價值座標,帶領團隊整合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推進學科間的深度融合,構建學科課程群,進而形成「新六藝」課程體系。
「如果課程是一幢建築的設計圖紙,那麽教學則是具體的施工;如果課程是一場球賽的方案,教學則是球賽進行的過程;如果課程是一個樂譜,教學則是作品的演奏。」基於此,徐正烈對學校「新六藝」課程與教學體系進行了系統重構。
「新六藝」落地:現實乃資源,日常即教育
「學校辦學要讓每個人的成長都被看得見,讓每個人都能獲得全面發展和自我實作。」徐正烈說,「教育者的關鍵在於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為每個人創造適合的教育。」
在徐正烈的眼裏,只有成長,沒有差生。他認為,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學生只有發展快慢之別,沒有高低之分。
作為徐正烈研究團隊的重要成員,學校教學校長於建龍根據「新六藝」辦學理念,基於九年級學生現有的資源,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實行選課走班,整個年級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你追我趕的氛圍。
在徐正烈看來,教育的最大成功就是激發師生的熱情、興趣和潛能,為每個人搭建適宜的平台。
學校年近退休的老教師胡為農是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美食家。胡為農經歷過艱苦歲月,平日裏精打細算,富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徐正烈便安排他管理食堂。在管理食堂過程中,胡為農挖掘和弘揚食堂文化,開發了「食育課程」,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小助理機制是學校的又一個亮點。學校在各年級分層次設立小助理,小助理不斷「升級」,從「六藝星」到班級小助理,最後到校長小助理。小助理不僅在參與管理活動中得到了鍛煉,更重要的是帶動了學生們民主、合作、友善等綜合素養的提升。
「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師生、生生的每一次交往都是教育的資源和契機,關鍵要有一雙能夠發現的眼睛。」徐正烈說。一次,他帶領大家參觀宿舍文化建設成果,校長小助理夏瑋蓮迎面走上前,熱情地與他打招呼:「校長,我有一個建議,我們都長大了,能不能別讓老師們像管理小學生那樣嚴格管理我們?我們很煩惱!」
這一建議引起了徐正烈的思考:「初中生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說明他們正在長大,但不可否認,他們現在這個階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還不成熟,還不能獨立、正確、客觀地認識這個世界。」如何引導教師在這一動態過程中育人,徐正烈產生了「利用晚自習時間觀看新聞節目」的想法。2019年年底,徐正烈與學校課程中心商量,決定開設新聞課程,及時解答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人生方向的問題,課程一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關註時事的意識和愛國熱情。
「勞動素養是公民必備品質」,這是徐正烈經常說的一句話。勞動課作為必修課,學校創辦了「六藝」農場,鼓勵班級種植花生、栽培葫蘆,開發了多門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在葫蘆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將葫蘆作為教育資源,讓學生在葫蘆上作畫、篆刻,將葫蘆作品在校園裏展示出來,同時建立激勵機制,把葫蘆作為獎品,獎勵進步快的學生,有學生的作品還獲得了省級獎項。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學校教育的同行者。看到孩子的變化,學校家委會會長苗紀豐有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感動,在他看來,學校真正辦到了家長的心坎裏。
從入學到畢業,從走班制到小助理機制,從食育課程到葫蘆課程、新聞課程……學校的每個舉措都有教書育人的動人故事,這些故事折射出學校的辦學理念,讓整個校園處處體現出濃郁的文化氛圍。
六年的課題實驗,六年的創新發展。來自沂蒙老區的學生們的學業水平、綜合素質得到了大幅提升。近年來,學校特色課程獲得山東省德育課程一體化典型案例,學校還被評為「山東省全環境育人規範校」。走進校園,你會發現學校的每個細節都體現著禮貌和文明,教師、家長和學校的管理者都向著同樣的目標描畫著立德樹人「同心圓」。(特約通訊員 張興華 通訊員 苗成彥 唐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