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報道,新任總統拜登上台以來,就啟動了多項貨幣扶持計劃,用來刺激美國經濟在疫情後重新復蘇。盡管有人稱拜登是真正「愛民如子」要把美國從疫情中拯救出來,不惜花大價錢來重整經濟;也有共和黨人稱拜登是心懷鬼胎,自己靠「盜竊選票」上位後心理難安,又擔心缺少足夠的票數下屆不能連任,就瘋狂花國家的錢來拉民心。但不管怎麽說,拜登的錢也是給到位了。
美媒統計,拜登上台六個月時間裏,從第一筆新冠紓困案的1.9萬億美元,到緊接著刺激一攬子經濟的3.2萬億美元,到後來加碼失業補助預案附加的2萬億美元,以及「超級基建」計劃的1.7萬億美元,前前後後加上執行成本已經超過了10萬億美元。這筆天文數位接近在疫情前德國、法國、義大利三國的年GDP總和,不得不說美國真的是財大氣粗到無人能比的地步了。
昨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言人在記者會上拉響警報,稱美國的通貨膨脹已經不可避免,這將會導致全球的風險。該發言人認為,目前美國通脹現象很多都是其政策引發的;從表面上來看,美元通脹反映出的是過渡階段的供需失衡,暫時性的投入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免洗的改變,包括大宗商品價格基於去年較低基礎之上的上漲。這些都和其他國家無關,但不幸的是全球都在執行的還是美元經濟。
所以,稍微長遠一點的目光都能看到其背後潛藏的巨大風險。持續通脹且「補」不回來的話,全球的經濟都會受到美元波動影響,至於影響多大還要看美國後續調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也告訴所有人,現在其他國家唯一能做的就是警惕;有媒體也評論稱,美元地位仍舊穩固,短期內沒有貨幣可以挑戰其地位,這也是除了「警惕」沒有辦法做其他事情的原因。
此前有經濟人士透露,美國如何消化這10萬億美金的「印鈔效應」,還是發行國債。兩個月前美國經濟負債率正式超過年GDP,但美聯準主席耶倫一句「聯邦基準利率將會保持在零水平」立刻讓上萬億債券被搶購一空。
所以前半年美國的政策所用美金,幾乎全是賣國債換來的,政府沒有任何承擔,所以其匯率仍然堅挺;直到現在隨著美國越來越瘋狂印錢,才引起了很多人不安,擔心這種發行貨幣速度一旦崩潰,全球都要為其買單。
值得一提的還有,歐洲媒體稱現在正值美元受到質疑階段,但還沒有引起任何動蕩風險。趁此機會其他貨幣應該加快提升自己在國際支付中的地位,便於能和美元拉開競爭力。目前的問題是,一旦有貨幣挑戰到美元的外匯地位,美國會利用其國際影響力立刻發動「匯率操縱國」制裁,讓這種貨幣快速貶值,所以美元信用仍未垮塌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美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