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財經

捷信消費金融被罰後續:商業模式遭質疑,數位化轉型亦難留客

2021-06-26財經

近日,捷信消費金融總經理翁德雷·弗瑞德裏奇透露了最新的業績情況,稱捷信中國今年1至5月的盈利已超2020年全年,且今年的不良貸款指標也十分良好。2020年捷信消費金融實作凈利潤1.36億,換言之,今年1-5月凈利潤已超過了1.36億元。

一個月前(5月8日),聯合資信將捷信消費金融主體及相關債券列入評級觀察名單。據聯合資信公告,捷信消費金融2020年的經營業績和業務策略等方面顯示出,其業務規模收縮趨勢較明顯、高管穩定性波動、資產品質下行壓力較大、未來經營發展趨勢尚不明朗等問題。此前,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曾於今年4月公示行政處罰資訊,捷信消費金融違反信用資訊查詢規定,被限期整改並被罰5萬元。

與此同時,捷信消費金融自去年以來就開始著手數位化轉型。但線上業務場景早在2011年後就有多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進入並占據了部份市場份額,捷信此時轉攻線上,其數位化行程也是阻礙重重。

關於數位化轉型後的風控工作,以及行政處罰後的相關整改措施問題,【華夏時報】記者多次聯系捷信消費金融了解情況,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分期業務看似便民,實則「變味」

捷信消費金融的信用評級變化,可以從相關數據中找到原因。【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2020年審計報告】顯示,凈利潤同比下降達88%,呈斷崖式下滑;凈利息及手續費營業收入同比下降超過34%;資產品質下行趨勢同樣明顯,逾期貸款占比21.87%,不良貸款率2.80%。

但其數據跳水的原因並不完全來自去年全球疫情的客觀沖擊。早在疫情發生之前的2019年,捷信消費金融就已經難掩營收、凈利潤均同比下降的疲態,凈利潤排名被招聯金融趕超也是當年不爭的事實。至2020年,捷信消費金融以1.36億元的凈利潤跌至行業第八,徹底交出了頭把交椅的位置。

值得註意的是,捷信消費金融的母公司捷信集團的相關表現亦不太樂觀。一方面,根據聯合資信公告,捷信集團2020年營收同比下降24.71%,凈虧損5.84億歐元;另一方面,評級機構穆迪曾對捷信集團給出了3次「穩定」,6次「消極」的評級展望。

回顧捷信消費金融前期開發中重行銷輕服務的商業邏輯,不難發現其陷入如此困境的原因。2010年開始,在消費金融賽道剛剛開跑的階段,捷信消費金融憑借大量一線銷售的招募和駐店業務點的廣泛鋪開,為自身業績數據贏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其主要業務內容就是為到店購物的消費者提供小額貸款、分期償還的服務,並且幾乎是想貸就能貸,不想貸也讓你想貸。

起初,這種對小額貸款資質幾乎不做要求的模式看似便民,吸引了不少消費者,而貸後才發現實則「變味」。有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貸前咨詢階段的捷信銷售報出了較為合適的每月分期償還金額,但在簽訂了分期合約之後發現,系統內的每月償還金額較前期咨詢時高出了不少。這時再咨詢捷信銷售便無後續服務可言,只留下一句以系統計算為準。還有消費者表示,當辦理分期後發現接近國家法規上限的高額利率很不劃算,想要提前還款也不被允許。在某投訴平台上與捷信消費金融相關的投訴,大部份是關於其資訊稽核缺位,對冒用他人資訊辦理分期業務的情況不經核實就予以辦理,導致被冒用資訊者不斷收到莫名催收電話。

一位曾經的捷信員工曾在某平台上表示,銷售團隊內部要求一線銷售幫消費者辦理分期業務時,必須勾選增值服務包即某些保險。對於不願意買增值包的消費者,上級管理人員要求用「騙、哄」的方式辦理,「不能按照客戶的意願來」。許多沒有細算的消費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被辦理了這些增值服務包,並分散到了每期償還的金額中。

捷信消費金融重行銷輕服務的商業模式還體現在忽略一線人員的技能和服務培訓。上述前員工提到,被招募進來後沒有受過公司的任何正式培訓,全部為向老員工邊學邊辦業務。在這種業務水平下,消費者所能獲得的服務體驗可想而知。而消費貸沒有成熟高效的服務做支撐,很可能會做成「一錘子買賣」。

深圳地區一名銀行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許多貸款機構沈醉於行銷方式的多樣化,卻忽視了後續配套服務的跟進。這種「重行銷輕服務」的商業模式除了源自業績考核的壓力,更表現了其背後領導者的決策和行為。同時,缺乏培訓的業務員也容易對行銷的技巧和觀念產生片面理解。「這種急於求成的模式除了損壞公司形象、造成客戶流失,也為公司的經營埋下了風險。」

數位化轉型未見明顯成效

2020年新冠疫情的外部沖擊,使得捷信消費金融依賴的線下3C數位和醫美分期等業務受到嚴重影響,加速了其向線上轉型的步伐。

然而,其線下長期野蠻生長的模式降低了自身口碑,這對其線上轉型並不友好,許多線上下遭遇過不良分期體驗的消費者對其線上業務並無好感;另一方面,線上業務場景早在2011年後就有多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進入,並各自占據了部份市場份額,捷信消費金融此時再轉攻線上阻力重重。

數位化轉型的一個核心競爭力在於是否能夠建立起強有力的風控稽核版塊,在這一點上捷信消費金融還處於短板。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捷信消費金融以原告或申請執行人身份共參與了一萬多起訴訟,多為金融借款合約糾紛。這暴露出捷信的逾期貸款合約較多,客戶群體信用較低的狀況。

目前,捷信消費金融的數位化轉型工作仍在推進。5月26日,銀保監會網站公示,監管核準Rosario Vinci捷信消費金融首席風險官任職資格。公開資料顯示,Rosario Vinci為義大利人,此前曾在Visa和花旗銀行擔任高管,在信貸和風險管理領域擁有20多年經驗。他曾公開表示,將為捷信消費金融帶來全球化風險管理理念。

如何緊跟時代、加速轉型,成為許多持牌機構眼下面對的挑戰。前述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監管更加重視推動金融機構加強便捷信貸服務,金融行業的數位化轉型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與此同時,金融機構的獲客渠道也變得分散化、多元化,這就需要機構加強流量管控等方面的關註和技術。

「這對傳統風控機制是一個重大的挑戰。不少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風控環節僅僅局限在前期的還款能力評估和授信上,其自主搭建風控體系能力亟需提升。而隨著數位化轉型的不斷推進,客戶在不同機構的切換速度也會加快,對於以前重行銷輕服務的機構來說,如何增強客戶體驗是機構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他同時指出,「另外,農村金融業務近幾年熱度很高,但由於成本高、資訊不對稱、風險難控等原因,農村數位金融儼然成為一塊‘難啃的肥肉’。」

如此看來,捷信消費金融要在中國本土實作數位化轉型之路,尤其是與廣大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風控工作相結合並非易事,數位化轉型成效顯現尚需時日。眼下,持牌機構在獲客、風控、客戶體驗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挑戰,如今業績實作反彈的捷信金融能否順利東山再起?本報記者將繼續保持關註。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