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財經

網路流傳個股調研紀要調查:難辨真偽的資訊源 撲朔迷離的利益鏈

2022-08-09財經

權威、深度、實用的財經資訊都在這裏

「太氣人了。」杭州某上市公司董秘很煩惱。近期,互聯網上冒出一些有關公司的交流紀要資訊,導致公司股價「上躥下跳」,甚至引起了監管關註。

據上海證券報記者調查,在網路平台上,來源不明、掐頭去尾的調研(交流會)紀要,成為一股影響市場波動,甚至有產業鏈特征的資訊源。針對投資者對證券資訊的渴求心理,這些不明來源、難辨真偽的涉個股資訊,在利益驅動下呈現多點擴散的特征,對上市公司的資訊披露工作造成幹擾,有悖市場公平公正原則。

由於資訊釋出者隱蔽且散發,追責成為一大難題。「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取決於相關主體編造、傳播的資訊是否客觀真實及資訊是否對股價造成了影響。」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對記者表示,「如果相關主體的行為滿足以上兩個條件,那麽根據證券法第56條及193條,相關法律主體會產生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以及行政法律責任。」

真假會議紀要

此類網上流傳的紀要,其相關的交流會或者調研活動多數確有其事,往往是參加調研的投資者「先入為主」,然後在網路上擅自釋出了調研資訊,部份資訊系添油加醋,在互聯網上快速傳播,引發股價波動。

7月下旬,杭州某上市公司組織了一次線下調研活動,來了30多家公募、私募機構。第二天(周六),一份調研紀要就在網上流傳開了,主要涉及光伏等話題。

「訊息擴散後,不少投資者甚至券商分析師來問詢,我們很難解釋得清楚。」該公司董秘說,「我已經碰到過多次了,這些所謂的紀要內容多是斷章取義,在網路上到處亂發。」公司隨即向釋出資訊的多家自媒體、雪球等平台去投訴,「有些已經主動刪掉了,但網上還有不少」。

「我們也遇到過。作為公司,只能聯系機構組織方,發律師函要求刪帖消除影響。如果出現了輿情的外溢和發酵,我們只能公告辟謠。」四川一家上市公司高管告訴記者,公司曾經召開過一次電話會議,下午五點半結束,晚上七點網上就出現了調研速記,第二天出現了多個版本的調研紀要。

記者采訪獲悉,此類網上流傳的紀要,交流會或者調研活動多數確有其事,往往是參加調研的投資者「先入為主」,在網路上擅自釋出了調研資訊,部份資訊系添油加醋,在互聯網上快速傳播,引發股價波動。一大共性是,這些公司均涉及熱點題材,本身較受市場關註。

一些移花接木甚至無中生有的假紀要,更需警惕。7月11日午間,國內專註碳化矽外延片研發與生產的天域半導體透過官網釋出嚴正聲明,稱個別媒體近日在網路上釋出並傳播涉及公司的不實資訊,對公司正常經營產生了一定影響。「上述不實資訊涉嫌損害我公司的合法權益,誤導市場,我公司將保留透過相關法律途徑追究相關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天域半導體所說的不實資訊,正是一份來路不明的假紀要。記者發現,7月9日、10日,一份「碳化矽交流紀要」在多個股吧論壇、炒股社群廣泛傳播,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包裝」成對天域半導體高管的產業訪談,其中提及了多家上市公司。該紀要問答看似很專業、客觀,但內容卻極具傾向性,尤其是多次提及上市公司東尼電子。

經各大論壇社群傳播發酵,東尼電子股價在7月11日高開高走,並強勢漲停。在當日午間天域半導體釋出嚴正聲明後,上述紀要在股吧論壇上「消失」。

「這個訊息當時我們也關註到了,的確具有一定欺騙性。」杭州某私募人士對記者說,網上的評股資訊如果集中指向某個個股,很可能是有目的的,專業投資者會比較警惕,但普通投資者就不一定有分辨能力。

有時候,機構組織交流會邀請的「假專家」言論也能影響股價。今年3月初,在某券商組織的電話交流會上,身份不明的「專家」對九安醫療作出了失實的敘述及評價,該內容傳播擴散後,九安醫療股價應聲下跌,公司隨即澄清該訊息內容不實。

2020年初,某券商組織的小規模機構投資者電話會議,因邀請「假專家」遭到相關公司高管「現場打假」,引發市場廣泛關註。後經監管部門調查,該券商相關研究員存在未核實外部「專家」身份情況下擅自向客戶釋出調研紀要等問題。據此,監管部門對該券商及相關研究員采取了行政監管措施。

「只有熱門股,才有這樣的關註度。」前述杭州私募人士稱,他們日常也會搜集大量的市場資訊,發現有不少掐頭去尾、不知出處的調研紀要,「應該說,內容包裝得很像正規的公司調研公告,但我們一查,上市公司並無此類資訊釋出,難辨真偽。」

利益驅動的傳播鏈

利用投資者資訊渴求的心理,部份內容營運者以個股調研紀要作為引流入口,吸引投資者付費入群從而獲利。投資者獲取資訊後,又在各族群內轉發,多點鏈式傳播後,就可能影響到上市公司股價。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與股票相關的論壇社群內,部份使用者幾乎每天都會釋出大量未經驗證真假的調研紀要,不少使用者擁有較多粉絲。視訊、音訊類平台上,專門釋出上市公司調研紀要資訊的使用者也有不少。

「微信公號及雪球等自媒體平台,都有專門釋出這類紀要資訊的營運者。」前文所述上市公司董秘觀察到,這些平台有時候會同步推播一些內容相似的調研資訊,步調具有一致性。

現實中,確有投資者會關註甚至付費購買此類資訊。「我是從一款知識社群平台上購買的研報紀要資訊。最初,我在雪球翻看關註一只個股資訊,偶然看到了一份新的調研紀要,隨後就按照文末的聯系方式聯系了發文人,對方稱有各種個股調研紀要,就花了幾百塊錢加入。」資深股民劉先生稱。

「除了透過巨潮、滬深交易所網站檢視上市公司公告資訊外,我平時還會透過雪球、微博、抖音、喜馬拉雅等平台獲取財經新聞或個股資訊。」劉先生告訴記者,他每年還會花幾千元去購買一些私密研報或大V的課程產品。

調查發現,付費購買資訊產品的投資者不在少數,他們都想以此盡可能快、盡可能多地了解相關個股或行業資訊,為交易決策作參考,提高投資勝率。但是,不同於法定資訊披露平台上釋出的資訊,這些在互聯網上充斥的海量資訊,其真實性、客觀性、準確性都無法保證。

按照劉先生提供的路徑,記者聯系到了多位調研紀要的釋出者,付費後加入了其指定的知識社群或QQ群,釋出者每天不定時地釋出各種個股紀要或行業紀要,其中有部份標記為某券商釋出,但也有一些紀要沒有出處來源。相關釋出者都對紀要的來源諱莫如深,個別賣家則稱其是從「上家」購買後再到自己平台釋出的。

這些釋出者除了「販賣」調研紀要外,還出售各種股票大V的即時付費訊息,每個產品年費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現在都是機器人自動搬運資訊,原創訊息釋出後我們會立即抓取釋出到群裏,基本沒有延時,非常快。」

「我不可能去核實資訊的真實性。」劉先生說,這些個股都是熱門題材,本身具有較大的關註度,「也很難評判這些付費資訊的效果。有時候,我好像需要的就是那麽一點佐證和決策的信心」。

這個傳播鏈條不難辨識——利用投資者資訊渴求的心理,部份內容營運者以個股紀要作為引流入口,吸引投資者付費入群從而獲利。投資者獲取資訊後,又在各族群內轉發,多點鏈式傳播後,就可能影響到上市公司股價。

更令人擔憂的是,因缺乏有效監管,資訊釋出者毫無忌憚。記者註意到,此前傳播天域半導體假紀要的某股票社群使用者(粉絲已過萬),最近又釋出了多個熱門股的調研紀要,同樣是沒有來源出處,沒有參會人物介紹,只有對個股的集中「吹捧」,隨後又在各種股吧論壇上慢慢傳播開來。

誰在「炮製」調研紀要?

具有一定資金優勢、資訊優勢的私募或機構,透過各種交流活動,有可能獲得比普通投資者更多的未公開資訊。如果這些資訊被包裝後廣泛傳播,可能影響公平原則及交易秩序。

追根溯源,誰又有能力與動機「炮製」此類紀要?浙江一位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從源頭來看,一些投資大戶、私募或券商的大客戶,最有機會去參加上市公司交流會、電話會或調研活動,出於吸引註意力、「擡轎子」甚至配合市值管理等動機,存在誇大其詞釋出紀要的動機。「粉絲眾多的紀要釋出者,與一些私募、大戶聯合,以產業鏈營運的方式‘煽風點火’的操作,更需要充分警惕。」

這樣真真假假的證券資訊,為何在調研、交流會等場景中高發?「參加調研或交流的投資人,一般是對公司特別感興趣或者已經買入股票的機構人士。從動機上說,他們肯定想得到更多的超越公告以外的資訊,得到他預期內的回答,來印證他的判斷。」浙江一家私募機構研究員對記者說,「他們在釋出紀要時,當然只會挑好的說。」

對上市公司而言,參會投資者的「劇透」「編造」,造成了資訊釋出的困擾。「他們發得很快,網上傳播也很快,先入為主之後,給我們的資訊披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有上市公司董秘對記者說,「我們會擔心披露內容表述有別,措辭更難拿捏,特別擔心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記者調查了解到,調研、交流等互動活動,本是公司與投資者交流互動的補充路徑,但現實中缺少流程、資訊隔離、披露等規範。記者也曾多次參加此類調研活動,部份公司會要求所有參會者簽訂保密協定,但有的公司沒有嚴格要求。

「機構投資者參加調研交流,我們也不能怠慢。」有董秘坦言,在交流過程中,回答太模糊,會被物件說不真誠,有時免不了「被迫」透露了一些預測性的數據資訊。但這些模糊的預測數據,在參會者自發的紀要裏,有時就成了確切的數據。

第三方合規業務機構人士向記者介紹,上市公司接受投資者調研,規則要求在公司業務管理系統裏做備案,公司交流紀要的披露則是自願的,並沒有強制要求。「現實中,如果外部不知曉,不少公司沒做備案也不發紀要。」

更需警惕的是,具有一定資金優勢、資訊優勢的私募或機構,透過此類交流活動,有可能獲得比普通投資者更多的未公開資訊。如果這些資訊被包裝後廣泛傳播,可能影響公平原則及交易秩序。

傳播亂象亟待治理

對於一些小道訊息,如果沒有對市場造成大的影響,通常情況下不應管束,這也是市場包容性的一個方面;如果是正規機構或者有影響的大V等釋出的訊息,上市公司和相關責任主體都要切實承擔起責任,及時澄清。

面對真真假假的調研紀要,上市公司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

「首先是要規範,確保流程規範,保密協定是必須要簽的,公司也會做一份調研紀要並讓參與調研的每個人簽字確認,這樣至少上市公司層面不會有風險。」深圳地區一位資深董秘告訴記者,「其次,要看對公司的影響。如果本身市場反響很小,上市公司也只能低調處理;如果影響較大,特別是股價有異動,那肯定要采取措施。」

「其實,通常情況下,上市公司接待調研者都會很慎重,會要求調研者不得擅自釋出資訊,或者在資訊釋出前與公司就釋出內容做一些必要的溝通和確認。」該董秘稱,但如果調研人數太多,溝通環節可能就無法做到十全十美。

然而,這些常規招數並不能防範一些別有用心的「操盤者」。「如果釋出的資訊存在虛假內容,或者明顯的誤導性內容,公司必須第一時間澄清,並主動向監管部門報告。如果影響很大,還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該董秘表示。

監管早已行動。2014年5月,國務院釋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其中明確要求,規範資本市場資訊傳播秩序,依法嚴肅查處造謠、傳謠以及炒作不實資訊誤導投資者和影響市場穩定的機構、個人。2016年,證監會公開查處公布了三起典型的編造、傳播虛假資訊案的查處結果。其中,兩起自媒體編造、傳播虛假資訊案,一起知名網站傳播虛假資訊案。之後,監管部門對此類虛假資訊傳播保持高壓態勢。

「互聯網環境下資本市場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情況極其復雜,針對不同的情況應該區別對待。」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表示,對於一些小道訊息,如果沒有對市場造成大的影響,通常情況下不應管束,這也是市場包容性的一個方面;如果是正規機構或者有影響的大V等釋出的訊息,上市公司和相關責任主體都要切實承擔起責任,第一時間進行澄清;如果上市公司發現虛假資訊的幕後可能有資金在操縱,可以向監管部門報告,借助公權力來維護公司和其他投資者的權益。

記者觀察

資本市場資訊不應有模糊地帶

記者 覃秘 吳正懿 徐銳

「他們胡編亂造,怎麽就沒有人管得了呢?」一位上市公司董秘發問。

與赤裸裸的股評類文章相比,互聯網流傳的個股調研紀要包裝得更加「專業」「真實」。經常是,80%以上的內容都是真實的,但當中夾雜了幾句「假訊息」,且這些「點睛之筆」正契合市場熱點,或者涉及的數據「敏感火爆」。

對上市公司來說,這是一個大麻煩。股價異動後,要向監管部門解釋,要給所有問詢的股東解釋,還要面對媒體的質疑……

最惱火的是,幹了壞事的人幾乎不需要承擔責任,甚至有可能正躲在幕後數錢。

這些以假亂真的資訊,是釋出方不知情不謹慎,還是刻意為之?釋出資訊的人,是否有與資金配合借此獲利,或者與獲利的人有利益關系?是屬於無意識的「噪音」,還是有資金在幕後推動的「表演」?

通常情況下,維權需要大量成本,上市公司沒有精力、能力、動力去做深入調查,他們只是希望少點麻煩。所以,更多的時候,他們只能去平台一一投訴,或者發律師函要求刪稿。

資訊造假也是造假,市場不能容忍。如果假訊息沒有造成大的影響,要給予批評警告;如果假訊息引起股價異動,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假資訊本來就是炒作資金安排的,更須嚴厲打擊,絕不手軟。證券法第56條及193條,均有明確規定。

那麽,如何來追究責任?

第一,上市公司作為市場主體,要確實承擔起維護公平的責任,發現有關於自家公司的虛假紀要等資訊,第一時間向監管部門舉報,向正規媒體舉報,發動社會力量共同消除假訊息的影響。

第二,投資者在看到類似訊息後,可以向公司咨詢,也可以透過正規渠道如資訊披露媒體等去查證核實,不要相信內幕訊息會「從天而降」,以免上當。

第三,監管部門可以考慮開通專門的舉報渠道,對於多次被反映的物件予以重點關註並調查,一旦查實有與資金配合炒作股票的情形,給予嚴厲打擊。

互聯網從來就不是法外之地,隱匿發言、多層傳播等客觀環境確實增加了調查的難度,但並非無跡可尋。不讓壞人得利,是市場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場各方的共同責任。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也須自查,在各種面對投資者的交流過程中,究竟有沒有說不該說的話,爆不該爆的料。在調研物件的追問中,是否能夠堅守底線,一視同仁,資訊披露做到客觀真實、準確、完整、公正。

股市是一個預期市場,也是一個極度依賴資訊的市場。資訊披露是證券市場有序執行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小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和作出價值判斷、投資決策的基本依據。

作為公眾公司,上市公司必須提高透明度,在增加投資者互動的同時要堅守釋出口徑和披露底線。切實加強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的資訊披露,保證各類股東公平、及時地獲得上市公司資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都要切實履行資訊披露義務,落實內幕資訊知情人登記、保密等要求。

證券市場一定會有「噪音」「雜音」,投資者要少聽點「小道訊息」,多聽聽權威渠道的聲音。

責編:邵子怡 校對:張 宇

制作:何永欣 圖編:張大偉 總審讀:孫放

統籌:浦泓毅 簽發:潘林青

版權聲明

上海證券報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權利,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連結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否則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微信熱線:王老師 021-38967805;版權合作:範老師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