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健康

艾滋、梅毒、B肝、C肝弱陽性,檢驗報告如何發?流程圖來了!

2021-06-26健康

「術前四項」(HBsAg/HIV/HCV/TP)相關的傳染病是國家重點關註的法定傳染病,也是病人入院、侵入性檢查、輸血、手術等方案執行前的必備步驟。「術前四項」病原體血清學檢測結果的特點是「非黑即白,非有即無」,容易給患者造成「一錘定音」的假象。所以其檢驗結果的重要性對臨床和患者來說不言而喻。

而「弱陽性」的結果,又是檢驗科避不開的「幾多愁」,這個結果怎麽發才更準確?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的意見:
弱陽性問題怎麽處理?
Q:弱陽性(假陽性)問題困擾多家醫院,我們單位是如何處理這類結果的?
A:弱陽性的問題不同計畫我們處理方式不一樣:
1
HBsAg
我單位HBsAg檢測流程見下圖:
★段註當「B肝兩對半」後四項出現3,5陽時,HBsAg「真陽性」可能性較大;出現4,5陽或單5陽時,存在HBsAg「真陽性」的可能;其他模式「真陽性」機率較小。出現以上可疑結果,建議與臨床溝通,按需隨訪,如有必要也可請臨床專家會診,做核酸以確定感染狀態和治療方案。
HBsAg弱陽性結果是常見現象,我們每天都能遇到。遇到弱陽性結果,我們主要看復查結果和臨床診斷來判斷該樣本是真陽性還是假陽性。弱陽性「真陽性」結果多見於無癥狀的B肝病毒攜帶者、核苷酸類治療中B肝患者、早期感染、新生兒註射疫苗後等。
2
HIV
我單位HIV檢測流程見下圖:

當HIV出現弱陽性結果時,我們一般是重新離心,然後用原方法學和第二種方法學分別復測,再根據上圖進行判斷是否外送CDC。
3
梅毒
梅毒計畫實驗室檢測包括病原學和血清學兩種。病原學檢測在普通的臨床實驗室套用並不多,因為梅毒螺旋體很難培養。血清學檢測,又分為非特異性抗體檢測和特異性抗體檢測。

Q1:梅毒非特異性抗體檢測與特異性抗體檢測的區別是什麽?
患者感染梅毒螺旋體後,被損害的宿主細胞及梅毒螺旋體本身釋放的類脂質物質,可以引起宿主產生抗類脂質抗體。目前依然認為其滴度與活動性有關。
我們檢驗科常用的非特異性抗體試驗(TRUST/RPR)檢測的就是這種抗體。雖然不是針對梅毒螺旋體抗原,但其能反映梅毒的活動性,並且可以監測治療效果。
特異性抗體檢測所用的材料是梅毒特異性抗原。如CLIA用的是基因重組TP抗原;TPPA用的是精制的梅毒螺旋體菌體抗原;還有臨床使用較少的FTA-ABS和WB。從方法學的角度來看,都具有更強的特異性。
Q2:目前梅毒檢測方法和流程非常多,該如何選擇?
梅毒篩查在國際上有三種流程。最早是傳統流程,現在推薦反向流程和ECDC流程。我們在用的流程是在ECDC推薦的流程上做了最佳化,更適於本單位的實際情況。以下是三種常規流程供參考:

我單位TP檢測流程見下圖:

★段註:TPAb(+)、TPPA(-)時,應在報告單上備註:TPPA結果為陰性,TPAb結果為灰區/陽性,建議臨床結合臨床表現判斷。
4
HCV
我單位HCV檢測流程見下圖:

★段報告模式如下圖:
HCV-Ab弱陽性結果比較常見,是因為HCV-Ab的灰區範圍比較寬。當出現弱陽性結果復查仍為弱陽性的,可報告陽性,並備註「已復查」。即使是這樣,也不排除存在「假陽性」的可能性。所以遇到「弱陽性」結果,無論是「復查結果同陽性」,亦或是「兩陽一陰」,如果要確定是否現癥感染,還是要做核酸RNA定量檢測或免疫墨點檢測來確認。這是目前HCV抗體檢測所存在的局限性。
漏檢問題如何控制?
Q:漏檢問題比較難發現,我們對此是怎麽控制的?
1
漏檢問題主要發生在HBsAg上
HBsAg由於其突變位點多、突變率高,多數單位使用一段時間後,都能夠發現幾例漏檢樣本。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選擇包被突變株較多的品牌使用,減少這種風險的發生。這也是為什麽推薦大家使用磁微粒平台,尤其是肝病科和透析患者樣本,應盡量上發光平台。發光平台的磁微粒可以包被更多的突變株(至少10種),而酶免平台僅能夠包被3種突變株,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2
梅毒計畫也能見偶發的漏檢
據我了解,現在梅毒試劑盒主要包被的是N15/N17/N47三個片段,有些早期現癥梅毒感染者確實會測出陰性的結果,這時候臨床對患者的診斷不能僅僅依賴檢驗報告,還有更多的臨床癥狀可以參考,比如:是否有①硬下疳;②腹股溝淋巴結腫大;③皮膚黏膜損害等。這種情況可以同臨床醫生提前做好溝通,由臨床醫生做綜合判斷。有臨床診斷或臨床表現的陰性測定結果,需要多個平台驗證,非特異性梅毒抗體檢測需稀釋測定,避免前帶現象造成的假陰性。
專家簡介
黃珺
免疫學碩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副主任技師,免疫室主管。
浙江省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自身免疫性疾病學組副組長;浙江省醫學會臨床免疫檢驗學組組員。
主要從事感染免疫和自身免疫方面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及主研浙江省科技廳、浙江省衛健委課題計畫、浙江省中醫藥科研基金計畫 6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十余項。發表核心及SCI論文十余篇。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一項。

【參考文獻】

<1>【B肝診斷標準】,WS 299-2008。

<2>【全國愛滋病檢測技術規範2020版】。

<3>【愛滋病和愛滋病病毒感染診斷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293- 2019。

<4>Marc Pitasi. Performance of an Alternative HIV Diagnostic Algorithm Including HIV-1 RNA Viral Load Compared to the CDC/APHL Laboratory Diagnostic Algorithm .March 26,2019.

<5>【C型肝炎病毒實驗室檢測技術規範】(2010版)

<6>王千秋等,【梅毒感染診療指南】,中華皮膚科雜誌,2014,(47):5。

<7>張曉紅等,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特異性抗體在臨床篩查試驗中的套用評價,中華檢驗醫學雜誌,2014,(37):780-783。

來源:檢驗醫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