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
這首詞想必大家都很喜歡,也知道這是蘇軾在亡妻去世十年後的一天夜裏,因思念過度夢到亡妻,醒來後寫了這首詞,竟成了經典之作。今天就來聊聊蘇軾和妻子王弗的故事。
前面第二篇說過蘇軾求學於壽昌書院,後來又來到中巖書院拜老師王方門下求學。相傳學院中有一池水,裏面有很多魚,召喚即來,揮之又去。王老師一直想給水池取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名字,可是找了好久,都沒有得到中意的。這天,蘇軾與幾個同窗一起遊玩來到這裏,感覺景色優美,很是喜歡:這個魚池有個美妙之處在於,魚兒很有靈性,只要你站在池邊,輕拍手掌,喚「魚兒過來」,魚群就會聽話地向你遊過來。蘇軾不輕易間說出「喚浴池」三個字,其他人也都題了各自的名字,老師都一一記錄了。後來老師讓女兒王弗來選擇一個自己比較喜歡的名字,女兒看了一下拿起了蘇軾題的「喚浴池」。原來她自己根據對魚池的感覺也是取的這個名字,於是有了不謀而合的意思。當然,剛開始王弗並不知道這是蘇軾題的字。當知道後,便對這個當時被譽為眉州「神通」的蘇軾更加欽佩和仰慕。王老師曉得這必定是一樁美好的婚姻。於是找人說媒。根據當時的規矩,在寺廟主持的引薦下,婚事可成,雖完成了三娉之禮,喜結良緣。實際上蘇軾比王弗大了三歲,也算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蘇軾之妻--王弗
為啥這麽急於成婚呢?這要說一下當時的社會情況。他們父子三人(蘇洵、蘇軾、蘇轍)即將赴京城趕考,一旦有了功名,京城各家有閨女的就會爭相求親,為了避免這種所謂的「門當戶對」現象發生,蘇家是早有打算,也是避免了一些麻煩,事實證明的確就有這種情況。
因他們是有備而來的,兄弟倆考試還是比較順利的。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歐陽修,副主考官是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參加考試的學生有哪些,說出來嚇死人。除了蘇軾、蘇轍,還有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這十人後來都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入京考試
這一屆科考,因此被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考完閱卷,梅堯臣拿著一張試卷手舞足蹈。歐陽修接過一看,嘖嘖贊嘆:「真是妙文啊!」他提起筆,立即想把此卷圈為「第一」。正要下筆,他忽起一念:「這肯定是我弟子曾鞏所寫,我若將他圈為第一,其他人必會覺得不公平。於是筆鋒一轉,將此卷定為「第二」。哪知解封一看,此卷作者竟是蘇軾。
在第二年的制科考試中兄弟倆再次中榜,蘇軾是三等,弟弟蘇轍四等,簡直就是爆棚了。在等待朝廷安排工作的過程中,家鄉傳來噩耗:他們的母親程氏去世了。於是父子三人返回眉山,安葬母親並守孝三年。守孝期滿他們兄弟倆攜帶家眷和父親一起來到京城。他們找人在京城花了錢購買了一處院子,想著余生就在京城度過,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可惜造化弄人 ,朝廷給蘇軾派了個鳳翔府通判,蘇轍被留在京城照顧父親。
於是蘇軾同妻子王弗一起踏上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弟弟蘇轍臨行送別,一送就是一百多裏路。那時候不同現在高鐵從開封到陜西也就是幾個小時,他們家眷坐車,兄弟倆騎行。據說是從京城開封送到了現在的鄭州,可見兄弟之間的情誼有多深。但終須一別,蘇軾在馬頭登上一高坡回望弟弟的背影,見蘇轍正策馬遠去,最後能見到的只有他忽隱忽現的帽子。於是,「 鄭西分馬涕垂膺 」的蘇軾忍不住取紙筆寫下一首【辛醜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的詩,其中既有 「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 的惆悵,又有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的承諾提醒。當蘇轍的身影離開蘇軾的視野後,蘇軾終於在 「童仆怪我苦淒惻」 的目光中轉馬向西,取道鳳翔而去。
兄弟倆
在鳳翔任職期間,因為不是主治,所以有時還是比較悠閑,經常外出登山訪友,遊覽勝景,也寫了不少佳作。家裏的事情都有妻子王弗負責,一點也不用他操心。除了家務以外,工作上的事妻子有事也給與一些建議,使得他在為人處事上更加的得心應手。
但世事難料,命運弄人,妻子王弗因操勞過度生了病,那時候醫療條件也不好,後來就沒有治好,於嘉祐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去世,終年二十七歲。時值夏季,天氣炎熱,蘇軾只得先將妻子的遺體停放在京西的一處地方,年底將她運回家鄉,安葬在蘇軾母親旁邊,並在墓旁栽了很多松樹,以寄托哀思。
蘇軾對妻子王弗的情感很深,一直無法釋懷,於是在十年後的一天爆發了。那天飲酒後入夢中,見到了結發之妻王弗,情真意切: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感情深切的人,一個先走後,另一個很是思念。最後用一首詩結尾:「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