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首次去西天取經的是誰?玄奘其實不是第一人!

2024-11-30國風

【首次去西天取經的是玄奘嗎】

在中華歷史的長河裏,「西天取經」這件事可以說很多人都知道,而玄奘法師的名字和它緊緊綁在了一起。一直以來,大家普遍覺得玄奘就是那個最先開始去天竺求取真經的人。不過,當我們仔細去翻看歷史典籍,認真找找以前留下來的那些痕跡時,就會發現事情好像沒那麽簡單,其實在玄奘之前,已經有不少先行者走上過這條又艱難又充滿未知數的取經路了。

玄奘取經的那些事兒

玄奘,俗家名字叫「陳祎」,出生在隋朝末年的洛州緱氏縣(就是現在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這塊兒)。他打小就對佛法特別感興趣,悟性也很高,年紀輕輕的時候就到處去拜訪有名的師父,認真鉆研佛教經典。可那時候國內的佛教典籍有不少問題,版本不一樣,解釋也不清楚,一心想弄明白佛法到底是怎麽回事的玄奘,心裏特別困惑。為了能把這些弄清楚,找到更全、更準確的佛教經典,同時也為了能讓佛法傳播得更廣,玄奘很堅決地就踏上了往西去天竺的漫長旅途。

在公元627年(也有人說是貞觀三年)的時候,玄奘從長安出發,一直往西走。他就自己一個人,穿過了玉門關,走過了一大片茫茫的戈壁灘,翻過了特別高的雪山,路過了好多現在聽起來感覺挺神秘的西域國家。這一路上,他經常在外面風裏來雨裏去,睡覺吃飯都沒個準地方,面對的自然環境特別差,有風沙刮得特別厲害的沙漠,有又高又冷、氧氣還少的山嶺,而且隨時都可能碰上打劫的土匪。不過玄奘靠著自己堅定的信念、頑強的勁頭,還有深厚的佛學功底,贏得了沿途不少國家的君主和老百姓的敬重與幫忙,最後成功到了天竺。

到了天竺以後,玄奘就像餓了好久的人看到吃的一樣,特別急切地學習起來,他去各個佛教聖地轉了轉,跟著好多高僧大德一起研究經典、討論佛法裏的道理。在那爛陀寺,他跟著戒賢法師學習,學了好多高深的佛法經論,名聲也傳得挺遠的。等他學完了,又帶著大量珍貴的佛教典籍,順著來的路回到了大唐。回到長安之後,玄奘開始大規模地轉譯佛經,把帶回來的經典都轉譯成漢文,還透過講學這些方式,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天竺佛教裏那些精華的部份,對中原佛教的發展影響特別大,也讓大唐的佛教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挺高的水平。

玄奘之前的取經先行者

其實,早在玄奘之前,就已經有膽子大的僧人,懷著對佛法的虔誠,朝著西方去了。

從史料裏能看到,在東晉時期,有個叫做法顯的高僧。他生活的那個時候,佛教雖然在中國已經傳了一陣子了,可同樣也面臨著經典不齊全、理解有偏差這些情況。在公元399年的時候,法顯都六十多歲了,歲數挺大了,還從長安出發,踏上了往西去求佛法的路。他和同伴們一路往西走,穿過了現在的甘肅、新疆這些地方,然後又到了中亞、南亞地區,前前後後經過了三十多個國家,花了十四年的時間呢。法顯在印度那邊到處搜集佛教經典,學習當地的佛教文化,後來從海路回來了,到了現在山東青島嶗山那一片。法顯回國後,也做了轉譯佛經這些事兒,還寫了本【佛國記】,這本書把他一路上看到的、聽到的都詳細記下來了,像各個國家的地理樣子、風俗習慣,還有佛教發展的情況等等,給後世的人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宗教這些方面提供了特別珍貴的資料。

再往前倒騰倒騰,在三國時期,有個叫朱士行的僧人,他也是個為了求佛法敢去探索的人。那時候,朱士行覺得當時傳的【般若經】轉譯得太簡單了,裏面的道理都連不起來,就下定決心往西去求更全的版本。在公元260年的時候,朱士行從雍州出發,往西渡過流沙,往於闐(就是現在新疆和田那一片)去了。在於闐,他找到了更全的【大品般若經】梵本,雖然最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沒能把這些經典帶回中原,而是讓徒弟送回去的,可他走出的這一步,確實是開了中原僧人主動往西去求佛法的頭,他這種膽子大、不怕的精神也激勵了後來的人。

還有北涼時期的曇無讖,他本來是中天竺那邊的人,聽說北涼這邊佛法挺興旺的,就帶著好多佛教經典往東邊來傳教了。雖然他走的方向和玄奘他們正好相反,是從西往東走的,可在佛教傳播交流這塊兒,也是個挺重要的人物。他帶來的經典,讓北涼地區的佛教內容變得更豐富了,而且他自己對佛法也挺懂的,轉譯了不少經典,對佛教在中國北方地區接著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不同取經者所處時代背景的影響

這些不同時候的取經者,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各有各的特點,這些背景對他們取經的想法和過程影響可不小呢。

法顯所在的東晉時期,社會亂哄哄的,打仗打得挺頻繁,不過佛教在這樣亂糟糟的世道裏,倒有了自己獨特的發展環境,越來越多的人想從佛法裏找個精神依靠。可那時候國內傳下來的佛教經典數量有限,還有不少錯誤的地方,對於那些一心想把佛法鉆研透的僧人來說,這情況可太讓人受不了了。所以法顯就不管自己歲數大了,很堅決地踏上了取經的路,他盼著能帶回準確又全的經典,好讓中原的佛教發展得更好,也給那些在亂世裏迷迷糊糊、不知道咋辦的人指個方向。

朱士行所在的三國時期,天下分成三塊,局勢相對來說穩當一點了,不過佛教那時候剛開始在中國傳得深入一些,好多經典還處在剛開始傳的階段,轉譯和解讀都做得不太好。朱士行作為一個對佛法有很深追求的僧人,為了能讓中原佛教在道理這方面更全乎,就勇敢地往西走去了,想去找找更原始、更準確的經典版本,哪怕前面是從來沒去過的沙漠,是特別遠的外國地方,他也不怕。

玄奘所在的唐朝貞觀年間,國家統一了,政治上挺清明的,經濟也挺繁榮的,和外面的交流一天比一天多。這麽好的大環境,給玄奘往西走提供了一些方便的條件,比如說交通比以前方便點了,沿途的國家對玄奘就跟對大唐的使者似的,挺敬重他的。不過同時呢,佛教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了,各個流派之間有爭論,經典版本也是亂糟糟的,這些情況讓玄奘想去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去看看究竟是怎麽回事,想拿到最權威的經典,好讓大家的認識能統一起來,把佛法傳播得更廣。

他們各自的歷史貢獻與意義

法顯的貢獻,可不只是他帶回來的那些佛教經典,還有他轉譯的一部份經文,更重要的是他留下的那本【佛國記】。這本書能讓後來的人很直接地了解到那個時候中亞、南亞地區的好多情況,對古代地理、歷史、文化這些學科的研究來說,價值大得沒法估量。而且他都六十多歲了還能完成這麽難的一趟旅途,他這種為了追求真理、不怕困難的勁頭,也成了後來的佛教徒,還有好多想學習的人的榜樣,激勵著大家為了心裏的想法勇敢地去探索那些不知道的事兒。

朱士行雖說沒有像玄奘、法顯那樣帶回來一大堆經典,然後到處去傳播,可他開了中原僧人往西去求佛法的頭,證明了那時候的中國僧人已經有了主動去佛教發源地找真理的想法和膽子,這種開頭的精神意義可大了,給後來去取經的人打下了思想基礎,讓更多的僧人敢突破地方的限制,去追求更高深、更準確的佛法。

玄奘的功勞那也是特別大的,他帶回來的大量經典,讓唐朝的佛教在教義、經典體系這些方面變得更豐富、更完善了。他主持的轉譯佛經的工作,品質特別高,轉譯出來的文字準確又好看,能讓佛教經典更準確地在中原大地上傳開。而且他取經的事兒在老百姓裏傳得挺廣的,進一步讓佛教在普通老百姓裏的影響更大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佛教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讓唐朝和西域、天竺這些地區的文化交流變得更友好了,也提升了大唐在周邊國家裏的文化影響力。

結論

所以說,最先去西天取經的不是玄奘。在長長的歷史道路上,早就有法顯、朱士行這些又勇敢又虔誠的僧人,懷著對佛法的一片真心,先走上了這條又難走又特別有意義的取經路。他們每個人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都用自己的方式給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還有中國和印度這些地區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永遠都沒法抹去的貢獻。玄奘當然是取經歷史上特別亮眼的一個人物,不過我們也不能忘了那些在他之前,摸著黑往前走,給後來人照亮路的先行者們,正是他們一代又一代接著努力,才讓佛教文化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一點點紮下根,慢慢發展起來,變得特別出彩,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上也留下了很重要的一筆。

他們的故事,就是人類追求真理、勇敢探索不知道的事兒的真實寫照,不管時間怎麽過去,都值得我們記在心裏,好好學習,接著往下傳,激勵著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為了心裏的目標,啥都不怕地往前走,去寫下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