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新民藝評|沈嘉祿:張偉與小校場年畫

2025-01-11國風

1月11日,一個題為【上海的年味——百年小校場年畫傳承與發展】的文獻展在國通路127號學悅風詠書社開幕了,既為節慶錦上添花,也為紀念一位卓越的文化工作者,他便是著名近現代上海史研究專家、上海圖書館原研究館員張偉先生。兩年前的凜冬,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獻給了上海,獻給了他為之付出一輩子心血的歷史研究與宣教活動。

張偉先生的哲嗣張舒萌從先父收藏的上海小校場年畫中甄選了62件送展,供觀眾欣賞並想象一百年前上海小校場年畫所呈現的社會事件、生活場景及精神狀態,另一方面也是讓張偉的粉絲和朋友有了一個寄托哀思的美好物象。

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的一個品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載體。上海開埠後,進入了波瀾壯闊的城市化行程,不期而至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在十九世紀中葉的生活場景中還是一個比較遲緩和被動的起步,但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出現戲劇性變化。在外來移民大舉進入、租界面積拓展、華洋雜處格局初成的背景下,從蘇州避亂來到上海的桃花塢年畫師,聚集在老城廂小校場一帶,自發形成了年畫繪制和銷售基地(最多時有六十余家店莊)。

蘇滬兩地的畫師透過商業化運作,使這一民間美術作品完成了雜糅、嬗變及轉型程式,從農耕文明進入城市文明的文化空間,同時載入了大量的歷史文化資訊。僅以展陳的這批年畫為例,如【鐵公雞曾國藩克復南京城】【北京失守,宣統逃走】【上海新造鐵路火輪車開往吳淞】【上海洋場勝景圖】【上洋金利源碼頭長江火輪車】等,將歷史事件和都市風尚反映在畫面中,體現了上海市民對於風雲激蕩、西風東漸、物質生活劇變的敏感,小校場年畫由此獲得了寬闊的視野和對現實的勇敢介入。

賞讀小校場年畫,我們可以進一步破解許多密碼:比如上海為什麽能夠率先實作工業化?上海人的集體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中國的新聞、電影、美術教育、職業教育、女權運動、現代司法制度、現代金融制度等多項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為什麽在上海發軔?上海人為什麽熱衷於趨新務時而同時具有開闊的視野、敏銳的觀察和理性的思維?

小校場的黃金時期雖然只有三十年,但在四川綿竹年畫、天津普都青年畫、山東楊家埠和蘇州桃花塢年畫之外成為別有意蘊的存在,在上海城市發展史和中國美術史、市民生活史等領域都有著不可低估的欣賞和研究價值。

1980年張偉進入徐家匯藏書樓工作,偶然在閣樓上「發現」了四大冊裝裱過的小校場年畫。色彩鮮艷,構圖飽滿,內容新奇,經由外國人收藏後最終回流到上海,數量之多,幾占存世上海清末年畫的三分之一。面對歷史遺珍,在震驚與沈醉之後,張偉就在自己諸多科研計畫中增加了小校場年畫的專題,開始了艱難的收藏與研究。

三十年來,他悉心尋訪,勾稽爬梳,做了大量筆記,策劃了多場展覽,主編出版了【中國木版年畫整合——上海小校場卷】【晚清上海生活史——小校場年畫中的都市風情】等專著。1999年和2001年,他代表上海圖書館到香港舉辦年畫展覽,並在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央圖書館講述了上海小校場年畫的歷史淵源及其發展流變。可以說,張偉是目前收藏、研究小校場年畫最力也最具影響力的專家。

走筆於此,不由得憶及二十年前在上海圖書館采訪張偉,他正在策劃一場包容全國主要年畫生產基地的歷史遺珍展,還借來了幾塊老雕版,我就有機會用套色古法「復活」了一張楊家埠年畫,在寒舍掛了好幾年。學悅風詠的這場展覽,是對張偉先生最好的紀念,是對他文化實踐和學術貢獻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