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迢迢牽牛星】是統編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古詩三首】中的一首。該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這首古詩中體現的傳統節日以及文化習俗,六年級學生一看便知。那麽,學生學習這首詩的難點是什麽?我結合課後習題及自己的教學經驗,在教學之前做了如下預測:一是理解詩歌大意,二是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三是感受「疊詞」的表達效果。
基於以上預測,我設計了三項預學任務:結合課文註釋和插圖,寫一寫詩歌的大意及詩歌表達的情感;詩歌寫法有什麽特色,哪些字詞用得精妙,選擇一處進行賞析;針對詩歌內容及表現手法進行提問。
逐一檢查全班學生的預學作業後發現,我預測的學習難點對學生而言似乎並不難。學生都了解「牛郎織女」這個神話故事,因此基本能說清楚詩歌的大意。對於詩歌表達的情感,學生普遍認為是一種只能「隔河相望」而不能相會的「相思」之情。第二項任務,學生都聚焦「疊詞」進行賞析,但賞析基本是套路式的——詩人運用疊詞不但使詩歌具有了韻律美,還使感情表達更加動人。至於第三項任務,學生主要聚焦兩處:一是詩歌第一句說牽牛星「迢迢」,而後面為什麽又說「河漢清且淺」,是否矛盾?二是為什麽要說「河漢清且淺」,難道是說銀河其實是很容易渡過的嗎?
學生不理解這兩個問題,原因有兩點:首先,學生沒有領會詩人在詩歌創作中寫作視角發生了轉換。首行「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是詩人從自我的視角仰望遙遠的星空時所生發的感嘆;從第二行「纖纖擢素手,紮紮弄機杼」起到最後一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則是詩人描寫織女的動作與神態,並從織女的視角感受眼前的「銀河」——「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其次,學生不理解「河漢清且淺」的表達用意,則說明學生並未領悟詩人只是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來表達人間男女的情感之痛。
如何幫助學生突破理解上的盲區,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從淺表的神話傳說走向深層而又復雜的人間男女情感?我以學生理解上的困難點「河漢清且淺」作為突破口,引領學生理解並感悟「脈脈不得語」中所潛藏的情感意蘊。我啟迪學生思考:既然銀河清又淺,渡過去並不算難,那麽為什麽牛郎織女還只能「隔河相望」呢?阻隔他們相聚的究竟是什麽?
學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王母娘娘,因為「人」「神」地位懸殊,王母以銀河阻隔牛郎織女;由此又聯想到古代的門戶觀念,「貧富之差」「尊卑有別」,婚姻要遵從「門當戶對」;又從古代門戶觀念想到封建禮教……在不斷交流碰撞中,學生才領悟到原來詩人表面上寫的是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其實寫的是人間相愛的男女;也才知道阻隔愛情的並非空間的距離,而是世俗的觀念。
我又進一步啟迪學生,這首詩其實不只是表達人間相愛的男女不能結為夫妻的哀痛憂愁,也表達了恩愛的夫妻被迫分離後的相思之情。那麽,又是什麽原因阻隔了夫妻的團聚呢?學生想到了「孟姜女哭長城」,想到了「征戰」,想到了「徭役」……
有了對「河漢清且淺」的理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不得語」所蘊藉的情感意味及其藝術表達效果。「不得語」只是表面的「無言」,實則內心湧動著「千言萬語」——有思念、有委屈、有怨恨、有憂傷、有痛楚……然而,這「千言萬語」還說不得,一切的苦痛只能深藏於心間,默默隱忍。無聲勝有聲,這隱忍不發的靜默無聲地表達了極為強烈的情感,具有更為動人心弦、催人淚下的藝術力量。
這節課上完,學生的心中也湧起了情感的波濤。我順勢組織學生動筆覆寫【迢迢牽牛星】——以小散文的形式描寫「織女」的思念與苦痛,替她說出內心的「千言萬語」。寫作課上,教室裏格外安靜。學生沈浸在自己虛構的情景中,盡管只是想象,卻無比真實地體驗到了那種「脈脈不得語」的情感之痛。
寫作,讓學生抵達了【迢迢牽牛星】的意境。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康華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5年04月16日第12版
作者:郭建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