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7歲小朋友寫一手好楷書,上春晚、登央視。網友:後生可畏!

2025-06-11國風

銅川少年張曉博:以筆為舟,書寫童真與擔當的書法傳奇
——從「書法神童」到文化傳承者的成長之路:五歲稚童,筆下生花

2025年盛夏,江蘇衛視【了不起的孩子】節目中,一位身著漢服的少年手握毛筆,在宣紙上揮灑自如。他叫張曉博,年僅11歲,卻已能熟練書寫柳楷、顏楷、隸書、行書四種字型,引得現場觀眾連連驚嘆。舞台上的他沈穩自信,筆鋒如刀,而這份從容背後,是六年如一日的堅持與熱愛。

一、天賦萌芽:從識字卡片到書法啟蒙

張曉博與書法的緣分,始於父親張引才的一次「無心插柳」。
2013年,1歲多的張曉博便展現出過人的聰慧。父親張引才用識字卡片教他認字,沒想到小家夥竟能過目不忘。2歲時,他已能認讀300多個漢字,遠超同齡兒童。5歲那年,父親為他買來毛筆和字帖,本意是培養專註力,卻意外點燃了張曉博對書法的熱愛。
每周2小時的練習,他從不喊累。從橫豎撇捺到間架結構,從臨摹碑帖到創作作品,張曉博的書法天賦如破土春筍,迅速成長。不到3個月,他便能流暢書寫四種字型,硬筆書法作品多次登上【書法報】,全國書法考級輕松透過八級(最高十級)。父親回憶說:「剛開始只是想著讓他練練字,沒想到他越寫越有勁,連看電視的時間都用來研究字帖了。」

榮譽加身:從賽場到熒屏的跨越

張曉博的書法之路,是一條用汗水鋪就的榮譽之路。
2016年,他獲得「翰墨銅川書香校園」銅川市中小學師生書畫大賽學生組一等獎,那是他第一次站在領獎台上,手裏捧著獎狀,眼裏閃著光。2017年,他又斬獲陜西省少兒才藝大賽(銅川分組)冠軍,成為家鄉的小名人。同年11月,江蘇衛視春晚節目組的導演打來電話,邀請他參加2018年春晚錄制。2018年1月,張曉博第一次來到北京,站在春晚的舞台上,與孟非暢聊秦史,表演書法,那一刻,他感受到了書法帶來的無限可能。
2018年,他還受邀參加了中央電視台【牛爺爺的書法】節目錄制,與著名書法家共同啟蒙全國少年兒童。他說:「能透過電視讓更多小朋友喜歡書法,是我最開心的事。」三、筆墨傳情:從書房到社會的擔當

張曉博的書法,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愛心的傳遞。
連續多年春節前夕,他都會走上街頭,免費為市民書寫春聯。一位老人接過他寫的春聯,激動地說:「這孩子寫得真好,比店裏賣的還漂亮!」張曉博笑著說:「能給大家送去祝福,我也很開心。」他還走進銅川新區社會福利院和中心敬老院,為孤寡老人書寫「福」「壽」作品,朗誦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雪】。一位老人拉著他的手說:「孩子,你的字寫得真好,心裏也善良。」
父親張引才常說:「書法是文化的載體,但文化需要紮根於生活。」張曉博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深意。他透過書法作品呼籲社會關註弱勢群體,傳遞正能量。他說:「書法不僅能讓自己快樂,也能讓別人快樂。」

成長密碼:家庭、熱愛與堅持

張曉博的成功,離不開三重滋養。
家庭啟蒙是第一重。父親張引才用識字卡片、書法字帖為媒介,為孩子開啟興趣之門。他常說:「孩子小時候,最重要的是培養興趣,而不是逼著他學。」
純粹熱愛是第二重。張曉博從未將書法視為負擔,而是將其視為表達自我、傳遞情感的方式。他說:「寫字的時候,我覺得特別安靜,特別快樂。」
長期堅持是第三重。每周2小時的練習,風雨無阻,用時間沈澱技藝。有一次,他生病發燒,但還是堅持練完了當天的字。母親心疼地說:「要不今天別練了。」他卻搖搖頭:「沒事,我能堅持。」
當被問及「為何能堅持」時,張曉博的回答簡單而堅定:「因為喜歡,所以不覺得累。」

未來可期:以筆為翼,翺翔文化天空

如今,張曉博的書法作品已走出銅川,走向全國。他的故事激勵著無數少年兒童。
他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文化並非「老古董」,而是充滿生命力的當代藝術。他說:「書法裏有古人的智慧,也有現代的創意,我想讓更多人愛上它。」
他以書法為紐帶,連線起個體與社會,傳遞愛與溫暖。他說:「我想用書法幫助更多人,讓他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他證明,天賦與努力缺一不可,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他說:「我會一直寫下去,直到寫不動為止。」
未來,張曉博計劃繼續深耕書法,同時探索書法與現代藝術的融合。他說:「我想讓書法更年輕,更有趣,讓更多年輕人喜歡它。」

一筆一劃,書寫人生

張曉博的書法之路,是一場關於熱愛、堅持與擔當的修行。他用稚嫩的雙手,書寫著童年的精彩,更書寫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傳承。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張曉博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們:真正的成功,不在於舞台上的光環,而在於內心的豐盈與對社會的貢獻。願這位少年以筆為翼,飛向更廣闊的天空,讓中華文化的光芒,在他的筆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