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中國書法史:元代後期隱士的書法

2025-02-04國風

先說隱士的定義:

隱士,又稱高士、隱君、逸士、處士等,以清高孤傲、潔身自愛、知命達理、視富貴如浮雲為其人生觀。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殊產物,隱士的人生觀雖消極,卻很樂觀。

中國歷代都不乏隱士文人,如六朝的竹林七賢、陶淵明、陶弘景,清代的八大山人、傅山等。促使他們退隱的原因,盡管各種各樣,如不能入仕,或人仕後畏於艱險,或因國破家亡、在人生道路上遭受重大打擊等等,但其歸隱後則大多遵循釋、道的出世思想,不願擔負任何社會的義務,而以強烈的個體精神,追求自己的自由向往。

如此,隱士文人的詩文書畫,自然也塗上了濃厚的出世色彩。

元代,特別是1352年(這一年紅巾起義軍攻克杭州,那是南宋的舊都,杭州由此淪入戰火;同時也是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義軍)之後,元代朝政腐敗,皇室爭權,戰爭四起,軍事割據,社會動蕩,許多士大夫文人失去了對國家的信心,因而隱逸江湖、混跡市井,以書畫自遣。

元人馬謙齋寫道:

青鏡摩挲,白首蹉跎,失誌困衡窩。有聲名誰識廉頗,廣才學不用蕭何。忙忙的逃海濱,急急的隱山河。【寨兒令·嘆世】

在元代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民族歧視嚴重,士人報國無門,失去了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心,只能以隱逸來求得超脫,因此元代的隱逸不同於其他時代,「急急的隱山河」是一種社會現象。

但正是這種社會性的精神退避,卻喚醒了文人藝術家的主體意識。 本文要說的,是元代晚期隱士書法的四位典型人物,分別是吳鎮、楊維楨、陸居仁、倪瓚。

一、吳鎮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自署橡林先生。嘉興魏塘鎮(今屬浙江)人,隱居不仕,不喜與達官顯貴交往。情性孤傲,品行高潔。每以梅花自比,崇尚梅花高潔的情操,而在家園中遍種梅花,因自號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和尚、梅沙彌等。

(吳鎮畫像)

他還是大畫家,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相友善,因均善山水畫,被後世尊為「元四家」

吳鎮的書法在元代有著完全不同時人的品格,他似乎全然未曾理會元代風靡的趙派書法。陶宗儀稱其草書風格為懷素狂草一脈。吳鎮有草書【草書心經卷】傳世,如圖:

(吳鎮草書【草書心經卷】局部)

顯然,陶宗儀的判斷是有根據的。在整個元代書史上,懷素一脈者寥寥可數。【草書心經卷】用筆氣勢磅礴,燥潤相間,流貫清逸,筆跡蒼莽而具遒潤之質,點畫狼藉而顯明快節奏。從落款看,知為其六十歲時所書,當是其成熟期的精品代表。

二、楊維楨

楊維楨(1296-1370),一作維禎,字廉夫,號鐵崖、抱遺叟、抱遺老人、鐵笛道人等,晚號東維子,浙江諸暨人。少時其父楊宏為促其用功,在鐵崖山築樓,繞樓植梅萬株,聚書數萬卷,去其梯,以轆轤傳食。楊維楨於樓中苦讀,五年不下樓,因以鐵崖為號。

(蘇文:楊維楨畫像)

楊維楨泰定四年(1327)取進士,初任天台縣尹,改錢清場鹽司令,因其「狷直忤物」,十年不曾調任,官位頗低。元末擢江西儒學提舉,未及上任,適逢元末農民起義爆發。避地富春山,徙錢塘。至此隱入江湖,蕩跡於浙西、吳中一帶。

楊維楨與陸居仁、錢惟善被稱元未「三高士」,他善詩文,尤攻樂府體,名重當時,稱「鐵崖體」,學之者甚眾,弟子無數,為元末東南詩壇領袖。亦能畫。著述甚富,有【東維子集】三十卷,【閑雜吟】二十卷,【歷代史鉞】二百卷等。

楊維楨的書法主要是行草與楷書。其行草多摻入章草筆法和結體,顯然是受到其前輩書家唐裏子山的影響,並曾遠法漢晉張芝、索靖。書風上,顯露出特有的狷直個性,如【真鏡庵募緣疏卷】:

(楊維楨【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

這書作,粗服亂頭,真、行、草相互夾雜,「捺」畫時以章草波磔發出,頗見奇古之勢;結字方面,他的字欹正多變,長短參差,輕重起伏,大小懸殊;章法方面,更是突破傳統格局,字距常大於行距,使觀者產生很大的視覺反差,在貌似零亂錯落的章法中,產生出一種跳蕩、激越的節奏,而整體上卻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氣勢逼人。

後人評其書,謂「點畫狼藉,有亂世氣」。將他的創造與個性歸結於動蕩的歲月。這種評論雖不盡準確,卻曲折地說出了隱逸後楊維楨以書排遣寄托、在亂世中追求野逸之趣的書風特征。

三、陸居仁

陸居仁(?-約1377),字宅之,號巢松翁、松雲野褐、瑁湖居士等。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泰定三年(1326)舉人,隱居不仕,教授生徒以終。工詩,善書。與楊維楨、錢惟善相與唱酬,卒後合葬一處,世稱「三高士」。

(蘇文:陸居仁畫像)

陸居仁著有【松雲野褐集】,歷史上他並不以書名世,元末明初陶宗儀【書史會要】、近人馬宗霍【書林藻鑒】均不載。明末董其昌在「雲間派」敘述中,也未提到這位家鄉前輩。但他的書法在元末隱士中,確是佼佼者。

其傳世書法有行草書【跋鮮於樞詩贊】【苕之水詩卷】等。

(陸居仁【苕之水詩卷】局部)

陸居仁書法用筆多以中鋒出,筆法結字多得於羲、獻和懷素,線條沈穩、圓韌,蕭散清逸,時以渴筆為之,多屋漏之意。用墨也很有特色,淡雅溫潤,有著濃郁的抒情色彩。較之吳鎮顯得更加安閑自如,又與楊維楨點畫狼藉所表現的心態不同,以舒暢悠然表現了隱士的另一種閑逸情懷。

四、倪瓚

倪瓚(1306-1374),初名珽。宇元鎮,一字玄瑛、號雲林子、雲林生。別署風月主人、蕭閑仙卿、幻葭生、滄浪漫士、荊蜜民、凈名居士等。又人常稱其為「倪迂」。無錫人。

(倪瓚畫像)

倪雲林的前輩多為隱士,家富豪,資雄於鄉。其兄倪昭奎,曾被元朝政府「特賜真人號」,為道教的上層人物,因此受到朝廷優厚的禮遇。二十三歲之前,倪雲林就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過著富裕子弟的生活。

三十三歲以後,其兄昭奎與嫡母相繼亡故,家境發生了變化。官府逼租、敲詐勒索,收租輸租都出現於他的生活中,因不善治家,加上揮霍與官府侵淩,家道逐漸敗落。在苦悶中,他決心出遊,並於道、佛中尋求解脫。

其後曾兩度歸家,賣掉田產,厚葬老師王文友,更將所賣田產之得全部送給老友張雨,仍攜妻浪跡江湖。

倪雲林生活的年代,正值元末紅巾軍等農民起義之時。他痛恨官府的敲詐,也同樣痛恨農民起義對他地主階級利益的侵擾。但比較而言,他的立場還在官府。然而,不論其政治態度如何,他隱於江湖的主要原因顯然和元末社會黑暗與亂世有關。

在長期的飄泊生涯中,他與張雨、黃公望、王蒙、楊維楨等隱逸文人名士相與往還,而更多地則是與和尚、道士相交往。中年以後,多參禪悟道。

倪雲林工山水,宗董源,參以荊浩、關全用筆,多作太湖一帶景色,創折帶皴畫山石,畫面蕭疏蒼涼,用筆簡淡,燥潤相間。倪瓚的畫風及特殊的二段式章法構圖,對明清山水畫產生很大的影響,後世將其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為「元四家」。倪雲林亦工詩文,有【倪雲林詩集】【清秘閣全集】等傳世。

(倪瓚【題衛九鼎洛神圖軸】)

倪雲林的書法為其畫、詩所掩,在當時並不顯眾,所作書法主要見於題畫、詩稿、跋文和少數獨幅作品。其中歲以前書風較挺拔,中歲之後轉而滲入柔潤,故明張醜說:「元鎮書法本自遒勁,旋就清婉。」但就其題款所用小楷書而言,大體風調一脈相承,另常見其楷中帶行的小字,則越老越見蒼潤。

倪瓚書法,用筆爽勁而妍潤,結體較扁,多出波磔,饒有隸意,這種小楷在他的大部份題跋上均可見。【致慎獨有道詩劄】為其突出代表,筆致輕松,節奏明快,徐徐展舒,蒼潤中見姿媚。

(倪瓚【致慎獨有道詩劄】)

倪雲林的書法,為元代隱士文人書法中高逸一派的代表,後世畫家多效仿他那簡淡幽遠風格的題跋,如清初石濤等人的書法就曾受他沾溉。

下一篇,我們說受趙孟頫影響的元代隱士書家。

(【跟著布丁讀書法史】之168,部份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