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大名府故城,見學童誦讀黃山谷詩作,方知詩教真如古梨深根,雖地表建築湮滅,但文化基因永存。
據【大名縣誌】載,北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大名府升為陪都,史稱「北京」。仁宗設國子監聚天下英才,呂夷簡、文彥博、蘇轍、黃庭堅等名臣鴻儒皆曾駐留,城西南壓沙寺的千畝梨園更成文人雅集之地。梨園新雪初綻,作為國子監最年輕的教授黃庭堅,常常帶著弟子在「香雪海」中開展北宋詩教中最動人的「課堂實踐」。
熙寧五年(1072年),黃庭堅自汝州葉縣(今河南葉縣)調任至大名府,潛心治學、勤耕文壇,開辟了獨特的教學場域。他主張並踐行「以詩為教」的理念,悟詩、教詩、寫詩,發揮詩詞的獨特感召力;倡導「以詩養心」,將詩歌融入經學教育;打破師生藩籬,希望師生像朋友一樣探究學問、研究詩文;創新課程講義,深刻領會儒家養心治性之要,寫出【論語斷篇】等多篇教學講義;在詩文創作上,更是追求層次分明、自然流露,努力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
黃庭堅常常執經卷坐於老梨木下,任飄落的花瓣綴滿青衫。當學生王世弼拘謹地呈上詩作時,這位師長竟起身折枝為筆,就著滿地落英逐句批註。這般不拘形跡的教法,讓「以詩養心」的理念如同梨根深紮沃土。黃庭堅還邀來晁補之、廖正等詩友,與監生圍坐梨園石案。眾人以「梨」為令,既要即興賦詩,又要闡釋詩心。當學生謝子高誦出「梨雲不礙青山色」時,黃教授拊掌而笑,當場揮毫寫下「夜深留與雪爭光」的奇句。梨花香雪爭春,詩人寄情自然之美與生命之短暫,喚起了人們對生命多樣性的思考以及對生命獨特的敬重心態。這般師生互鑒的場景,恰似【墨莊漫錄】記載的棠梨嫁接之術,巧思匠心恰如作詩——在傳統詩教的砧木上萌發出創新的花枝。
在這段時間,黃庭堅還留下【梨花】【次韻梨花】【壓沙寺梨花】等20余首梨詩。蘇軾曾贊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據【宋史】記載,王安石擊節稱嘆「黃某清才,非奔走俗吏」;【大名府誌】載「黃庭堅為教授,文行足為學者規範,當時甚推重焉」,足見黃庭堅為國子監教授時,無論學識和品行都得到人們的敬仰。黃庭堅名列「蘇門四學士」之中,亦與蘇軾並稱「蘇黃」,開創江西詩派,影響後世文脈。
時間流轉到明惠宗建文三年(1401年),漳衛水災淹沒大名府府城,壓沙寺梨園終隨黃土沈寂。然而,黃庭堅的詩教精神未絕,其「以文化人」的宗旨今日仍可為師者鑒,其「崇德樹人」的教風依然激發人們對高尚品格、不屈意誌的追求。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大名府故城遺址挖掘出宋式硯台殘片,其側銘文依稀可辨「退聽返聞」四字。這種來自莊子卻經黃庭堅改造的教學理念,如今仍在語文課堂回響——當師生共讀「夜深留與雪爭光」的梨園舊句時,歷史的梨韻詩香依然在教育的土壤中綿延。
梨花歲歲新發,一如文脈代代相承。
(作者單位系河北省大名縣王村鄉中心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5年04月16日第16版
作者:馬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