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孔子的文本系統裏,「君子」不但是一種敬稱,更是一種道德修養高尚的標誌。在【論語】的開篇,孔子就講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很好理解,那就是,別人不理解我,而我也不生氣,這不就是君子應有的姿態麽?
這句話如果不細品,就可能被誤會為,君子可能經常被人不理解,或者君子就是一個「受氣桶」。但是,【論語】裏第一次提到「君子」,就是在「人不知而不慍」的背景下,可知,其中必定是有深意的。
事實上,有讀過【烏合之眾】的人都知道,人類社會有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集體無意識,就是很多人都是處於「人雲亦雲」的狀態中。對於集體無意識,榮格還開展過相關的研究。而中國也有不少表達類似意思的語句,比如「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千人之諾諾,不如一人之諤諤」等。

就我看來,「人不知而不慍」至少包含了如下幾重境界:
首先,被人不了解後,雖然不生氣,但也會向他們做好解釋,讓他人理解自己。比如,孔子與南後見面後,子路一幫弟子就懷疑孔子和南後有些越禮之事,孔子為此進行了解釋,並且為了自證清白,還進行了發誓。
第二,欣然接受他人的不理解。孔子在周遊列國期間,惶惶然的樣子,被人形容為「喪家之犬」,對此,孔子也是欣然接受的。
第三、小心求證,顧全大局。子路看到顏回吃掉剛燒好的飯,就向孔子告狀,大意是你不是說顏回的品德很好嗎,現在顏回做好飯,第一個就把飯吃了。孔子對於子路的質疑肯定是不以為然的,但是他也沒有讓子路去質問顏回事情的真相,他也沒有直接問顏回是怎麽回事,而是把顏回叫過來,讓他想用這個飯用來祭祀祖先。用於祭祀祖先的飯當然不能提前食用了。顏回於是說:「這個飯掉了些灰,怕影響到大家,丟掉又可惜,就被我吃掉了。這個飯不能用於祭祀。」這麽一來,孔子弄明白了是怎麽一回事,也照顧到了顏回、子路的面子。
第四、「雖千萬人,吾往矣」。孔子在一些小事上,對於他們的不理解,他都可能會解釋、會求證、會說服,但是,在一些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在一些涉及人生信仰的事情上,孔子從來不妥協、從來都堅持著內心高尚的情操。
比如,孔子講「仁」,但是君王卻問他如何打好仗,孔子只好說:「我不了解戰爭」。比如孔子雖然是在季氏待貴族支持下獲得高位的,但是,當知道季氏用王室的舞蹈時,就說:「是可忍,什麽不可忍!」甚至不惜發動「毀三者」的政治運動,來強化魯國的中央權力。雖然最終遭到了失敗。
如果孔子為了要當好官,過好日子,孔子迎合各國國君就好了,但是孔子到位講「仁」「禮」,最終到處碰壁,到了晚年才回魯國。
即便如此,孔子也無怨無悔,稱「雖千萬人,吾往矣」。
正是有了「人不知而不慍」「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孔子才更讓人尊敬,他的偉大才更偉大!
只是,古往今來,敢於堅持「人不知而不慍」這種精神的人還是嫌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