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道德經 第03章:統治者掌控人心的法術:「欲望、財富、名望」

2024-07-17國風

題 解

第三章是將天地自然的法則,引申套用到人世間的治道的發揮。這章的文字,明白暢曉,都很容易懂得,很好解釋。但也是爭議最大的【道德經】篇章之一。老子之時,各國的諸侯,為了爭地稱霸,不惜任何代價來網羅天下才能的智士。

凡是才智之士,便統稱為「賢者」。而這一類的賢者愈多,則天下的亂源也就愈難弭平。所以他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等觀點,但今天被許多人認為是典型的愚民主張。對此似乎是仁者見仁,讀者宜結合實際,辯證分析,莫要簡單蓋棺定論。

原 文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弱其誌 ,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 ,則無不治。

註釋

①不尚賢: 尚,崇尚、看重。賢,有才能的人。

②不爭: 不爭奪功名利祿、權勢地位。

③不貴難得之貨: 不以難得之貨為貴,即不珍視稀罕的器物。

④不見可欲: 見,同「現」顯示、顯耀的意思。可欲,指能誘發人貪欲的東西。不見可欲,即不顯耀那些能夠誘發人貪欲的東西。

⑤虛其心: 簡化人民的頭腦。

⑥弱其誌: 削弱他們的意誌。

⑦為無為: 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世事,亦即以符合自然的態度去治理人民。前一個「為」字有做、實行之意。

譯 文

不標榜奇異的才能,就不會使人民為此而爭名奪利;不把珍惜昂貴之物看重,就不會使人民去偷盜;不炫耀那些能以引起人們貪欲的東西,就不會擾亂人民的內心。因此,對於聖人來說,他治理天下所遵循的原則就是:凈化人民的內心,滿足百姓基本的溫飽需求,削弱人民的欲求,增強人民的體魄。總要使人民不懷有成見、不心生貪欲,使那些聰明的人不敢任意妄為。遵循「無為」的原則,就可以使天下得到最為全面的治理。

讀解心得

對於人才,首重其德還是重其才,無數的大小腐敗案例可以看見,有才無德者,造成的禍害更大,他們可以巧取豪奪,變本加厲成為社會發展的毒瘤,使社會價值觀扭曲,公平正義淪喪。歷史上,每當在亂變時代中的社會,所謂道德仁義,這些人倫的規範,必然會受影響,而慘遭破壞。相反地,亂世也是人才輩出,學術思想活躍,豪傑縱橫四海,民生卻一片雕敝、淒慘景象。所以有名言道:需要英雄的年代是不幸的年代。作為一個心懷天下、學識淵博的智者,老子看到的太多了,心憂萬民的老人怎能不發出沈重的感嘆呢,這個世界不必有太多野心和欲望,大家都安貧樂道,倒也是一片清平安寧的好世界。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不太可能看到現代文明的曙光,他提出的「不尚賢」、「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等主張也難以擺脫愚民的嫌疑。未免也失之簡單,究竟是不現實的,實作不了。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曾在殿前燒毀貢獻來的巧物,並且下了詔書,「奇技、異服,典禮所禁」。敕令內外臣民,敢有再犯此禁令的,便是犯法,有罪。歷來對奇技淫巧、精密工業以及科技發展的嚴禁,大體上,都是法司馬炎這一道命令的精神。

因此,便使中國的學術思想,在工商科技發展上駐足不前,永遠停留在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的形態上。但老子畢竟沒有權力,他只是提出他所能想到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過於消極,就像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亂象,些地方往往簡單地頒布一道禁令,一刀切地禁止,管理是好管理了,但可能百姓生活就受影響了。如果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權宜之計也可,但要變成一種管理思路就不好了。應該多傾聽民間疾苦,拿出智慧,找到適當的解決辦法。

嚴復說:「虛其心所以受道,實其腹所以為我;弱其誌所以從理而無所攖,強其骨所以自立而幹事。」嚴復轉譯了【天演論】,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演化論主張,應該對老子上述主張痛加批判才是,但嚴復取老子主張中的合理因素加以發揮。所做正如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經典事例

●紂王象箸

商紂王剛剛繼承王位的時候,並沒有荒淫之象。他勇武過人,曾親自率領部隊攻伐邊疆部族,屢立戰功,鞏固了商王朝的統治,臣子們都以為他是個明君。

有一天,紂王在朝堂上與朝臣議事之後,拿出了一雙象牙筷子,請群臣觀看。大臣們看了之後,覺得這雙筷子做得精致大方,頗為美觀,都贊不絕口。但是,其中有一個人看了這雙筷子之後,卻嚇得目瞪口呆。其他人問他是怎麽回事,只見他面部顫抖,就是說不出話來。

這個人,原來就是商王朝的重臣--紂王的叔父箕子。群臣退朝後,有些與他相交甚好的大臣便去找他詢問緣由。這時箕子才對前來求見的大臣們說:「這雙象牙筷子做得確實不錯,可是我卻擔心紂王會因為它而變壞。」眾人十分不解:堂堂一國之君,怎麽會因為一雙象牙筷子而變壞呢?

箕子這時才向大家說出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象牙筷子肯定不會放在铏這樣的土制的器皿上,必然要用犀牛角和玉做的杯子。用象牙筷子玉杯子不可能會以豆子豆葉這樣的普通蔬菜作為食物,那麽食物必然是牦牛、大象、豹子幼崽這樣的珍饈佳肴。吃牦牛、大象、豹子幼患肯定不會穿粗布短衣在茅屋下用餐,肯定是綾羅綢緞的衣服無數,房子做得很大,台築得很高。如果這樣的情況長期發展下去,人們就會對他的行為表示不滿並且進行斥罵,他就會對反對者進行鎮壓,他的性格也會因此變得殘暴。到了那個時候,咱們還能站在朝堂之上嗎?」可是眾臣聽了,都不以為然。箕子見別人都不理解,就沒再說什麽,只是不斷地搖頭嘆息。

事情果然不出箕子所料,沒過幾年,紂王就建造了「肉林」,肉懸掛其中。旁邊還設上炮烙,用以處罰囚徒以供他取樂。他還修了一座很大的池子,裏面蓄滿了美酒,他就與寵妃妲已在此飲酒作樂。群臣時常進諫,他漸漸感到了厭煩。後來他大加刑戮,殺死忠臣比幹,並使得微子出走,箕子裝瘋,弄得群臣歸周。紂王由於暴虐無道,最終在周武王的討伐之下丟掉了江山,自己也送了性命。

一雙象牙筷子,最後竟然斷送了江山,這樣的教訓沈痛而深刻。老子所說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實際上就是對統治者的一種警誠。

●玩物喪誌

周武王代紂滅商,建立了周朝以後,周邊的小國都前來朝拜,並且攜帶許多特產和珍稀的禮物。其中有個西戎國國君,送給周武王一條獒犬,這條獒犬身高四尺有余,尾大毛豐,能解人意,體格威猛而且善於與人搏鬥,與當時中原的犬種大不相同,很是珍奇,周武王於是很高興地收下。

武王非常喜愛這條犬,每天都和它形影不離。當時擔任太保的召公,恐怕武王玩物喪誌,於是就想辦法勸諫。

有一天,他面見武王。對他說:「現在天下都歸附於您,別的國家無論遠近,都拿自己最好的東西向您進貢,這固然是由於您的聖德,但是,這些玩賞之物是沒有貴賤之分的。關鍵在於人的德行。沒有德,物就不值錢;有了德,物才顯得珍貴。一個英明賢德的君主,不應該沈溺於聲色享樂之中。一個人如果把別人當成玩物加以戲弄,就會失去德行;如果把珍惜之物當成寶貝,每天玩賞,就會喪失原有的誌氣。犬馬這樣的畜生並非本地所產,就不應該飼養它,神禽異獸對於人的衣食住行來說沒什麽用途,也不必飼養;別國送來的珍寶沒有什麽實用價值,也不要過於稀罕它。對於四方進貢的東西,最好是分封賞賜給同姓的諸侯,以表示公平信誠之意。

武王聽了以後,很是贊同召公的觀點,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下令將所有進貢之物都分給諸侯和百官,其中就包括那條獒犬。後來,武王勵精圖治,與文武百官同心協力,打下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

召公所言,正可以說明「虛其心,實其腹」的道理。珍奇之物,只能使人獲得感官上的享受,人們會因為對它的強烈追求而迷失方向。只有拋棄浮華,減少欲念,以維持生存的基本需要為目標,才能從實質上實作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