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康有為評其「沈著勁重」——魏碑書法【孫秋生造像記】高畫質完整版

2025-06-11國風

文◎趙磊

小知識

【孫秋生造像記】刻於北魏景明三年(502年),位於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其內容分為三部份。碑額「邑子像」、發願文及邑子題名。碑文明確記載造像始於太和七年(483年),竣工於景明三年,前後跨度長達二十年,這一時間差異引發學界多重推測。

碑文記載的「太和七年」與「景明三年」間隔二十年,學者對此提出不同解釋。

分期建造論認為太和七年為造像計劃啟動時間,因資金籌措或工程分期導致工期延長。

主尊與附屬工程論推測發願文所提時間為古陽洞主尊佛像的鑿造時間,而邑子題名部份為孫秋生等人獨立造像的完工時間,二者雖刻於同一石面,但分屬不同工程。

誤刻或脫漏論,部份學者質疑「太和七年」為「太和十七年」之誤,因孝文帝遷都洛陽(493年)後龍門石窟始大規模開鑿,但此說缺乏直接證據。

【孫秋生造像記】作為「龍門四品」之一,其書法集中體現了北魏楷書的典型特征,兼具刀刻的雄渾與書寫的靈動。

起筆切入,收筆頓挫分明,橫畫多呈左低右高之勢,橫畫普遍右上傾斜,中宮收緊,形成「斜畫緊結」的典型魏碑特征,橫畫左低右高,與撇畫穿插避讓,平衡中見險峻。

雖字字獨立,但透過欹側呼應、留白穿插,避免呆板,如康有為評其「沈著勁重」,兼具莊嚴與生動。

【孫秋生造像記】處於隸楷過渡晚期,其筆法已脫離隸書波磔,結體趨向楷書的規範化,為隋唐楷法奠定基礎。相較於南朝【爨龍顏碑】的隸意殘留,此碑更顯楷化的徹底性。

刻工為追求效率,常以直刀加工筆端,形成「雙刃銳角」,強化了線條的剛健感。這種「刀筆合一」的再創作,成為北朝碑刻的典型特征。

碑文內容反映北魏佛教邑社的組織形態。邑主由高階官員擔任,信徒透過集體捐資參與造像,兼具宗教虔誠與世俗權力結構特征。題名中139人的身份差異(如「維那」為邑社管理者),為研究北朝基層社會提供了珍貴資料。

魏碑書法【孫秋生造像記】欣賞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