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沈浩:中國書法以視覺藝術為形式的文化形態

2024-10-01國風

沈浩,一九七三年四月生於杭州,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秘書長,教育部中國書法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藝術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書畫教育學會書法分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評審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

中國書法——以視覺藝術為形式的文化形態

文/沈浩

中國書法作為中華民族最顯見而又最深邃的文化基因,從甲骨上的契刻文字、簡帛上的書寫文字到北碑南帖,從字型產生、發展到書體、風格演進豐富,中國書法將文字、文化和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感受和書寫體驗連線在一起,將中國文化人對天地萬物的感通與內心的感懷連線在一起,將各個歷史時期的物質文明與精神創造連線在一起,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形態和視覺藝術形式。

沈浩 隸書 【明馮惟敏懶畫眉樂閑】

尺寸:23×139cm

在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新時代語境中,書法在藝術學中的身份隨著2022年底國家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調整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如何從藝術的視角看待中國書法,研究中國書法,開發中國書法,其邏輯生成,方法構建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沈浩 篆書對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尺寸:250×36.5cm×2

藝術是上層建築中的社會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社會事物、社會現象,各種門類的藝術以「美」為統攝,皆具有形式性、審美性和技術性等共同特征,其核心是藝術作品,涉及作品的創作者和接受者,以及與作品相關的社會與自然。中國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門類,以文字書寫為藝術形式,透過書法作品展現直觀美感,展現書寫者精氣神采,展現時代文化訊息。

沈浩 草書 【白居易寄韜光禪師】

尺寸:68×68cm

中國傳統書法因實用而生,記錄中華文明,因審美而發展,創造中華文明,「適以記言,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鶩沿革」,在金石壽紙中既有天真爛漫、樸實無華,也有雍容典雅、精妙華美,中國傳統書法「質以代興,妍因俗易」,是物理常然,也是時事造化。在藝術學視域下研究中國傳統書法,需要我們從感性的審美體驗出發,感受中國文字由錯綜復雜的筆畫關系而生成的生動多姿的結構造型,勻整調和、跌宕錯落、俯仰顧盼……感受紙墨相發、時和氣潤下美輪美奐的筆情墨態,輕與重、濃與淡、潤與燥……感受軟而富有彈性的毛筆在被駕馭和揮灑間的諸般狀態,中與側、提與按、聚與散……感受不同筆墨關系,空間關系所形成的審美意境,雄渾、疏淡、奇強……更需要我們以理性的文化思考深入,形成具有深度的審美經驗,探尋實踐創作的學理建構。

沈浩 篆書 【伊川先生陸渾樂遊】

尺寸:248×88cm

思考作品風格與人的關系、與社會的關系,與文字的關系、與材料的關系、與時代精神的關系、與時代發展和傳播的關系……窮源竟流、克紹箕裘,獲取創造美的經驗,形成創造美的能力,激發創造美的活力,與古為新。

沈浩 楷書 【般若菠蘿蜜多心經】

尺寸:34×19cm×6

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明以經史子集所構成的古典學術體系為骨架來呈現文明樣態。六經以【易】為核心,【周易】建立的古史序列,以伏羲作八卦為最早的記錄與演算符號。以倉頡作書,為文字的起源。在漢代的經典字書【說文解字序】中,經學家許慎認為文字為「經藝之本,王政之始」,通達於「道」。魏刊【三體石經】,頗傳倉、雅;唐勘【 五經正義】,隸定古【書】。經籍得定而善書者興。自有宋一代,出【博古】【考古】【集古】諸篇,不僅補經傳之亡失,亦追三代君子之遺風。宋代薛尚功作【歷代鐘鼎彜器款識法帖】,斟酌增廣於前集。【淳化閣帖】錄孔子法書,在書學觀念譜系中以古文字完成道統的承接與建構。近世嘗廢經疑古,中國人的文字觀發生了質的變化,把文字定義為「語言的符號」,其根源來自於西方語言學傳統,傳統的文字學也就喪失了其通經達道的作用。

沈浩 隸書 【宋程顥盆荷二首其一】

尺寸:248×88cm

而書法溯源離不開古史與文字,書法史的開端牽系著中華文明最本源的根砥。書法是人的心象,歷代書者對「八法」的突破探求,是不滿足於技術的束縛而著意於天人關系的心解與寫照的。在他們塑造的精神世界中,不僅有文明政教的古史傳統,還有觀物取象的自然之道。魏晉人體察萬物消長與生死流傳,神追大化,心物交融,自足陶養以葆神形。唐太宗言「書契之興,肇乎中古,繩文鳥跡,不足可觀」,截斷眾流,斟酌古今,對書學傳統建構中有著強烈主體意識。宋代蘇東坡言「我書意造本無法」,更是以我觀法,在書寫中挺立精神,超越外在法度的困境。 「古之學為己,今之學為人」, 今天我們追求的書學精神,當是從立足塑造內在的精神世界出發,覺察自我天性之所適,不僅「成物」,更要「成己」,以至身心安頓與生命提升。

沈浩 楷書 【南豐先生甘露寺多景樓】

尺寸:248×88cm

現代文明經過「科學化」觀照與學科化形式對傳統進行「祛魅」,往往呈現出強烈的反傳統姿態。而在當下的藝術氛圍中,遂形成了放棄天人之思,規於學科之界,偏向於一己內心,逃避宏觀、聯系的世界體察與反思,對傳統支節化、碎片化的擷取,缺乏對古典文明的整全性理解,對現實社會的真切性關懷。當下書法的危機正在於此,從事書法者停留在技術認知層面,抱殘守缺,把書法作為古代傳統遺產化、客體化,抽取了原本活潑潑的生命力,填入了一己之「所欲」,對文化精神活的套用需求視而不見。

沈浩 行草 【康節先生大象吟】

尺寸:248×88cm

【老子】有言:「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古今對「一畫」的追問,是要打破語言的符號性質,鑿破混沌,進入文明創生之時,以天地為「法」,不為技藝束縛。書法是中華文明精神的肉身,是最能體現文化形態的藝術之一,也是建立文化自主體系的必要進路。因此,作為書法一級學科的建設使命應是,復歸道術與藝術之根源,洞穿哲思與實踐道藝貫一之表達,重新煥發藝術之生機,更籍書學以振作中國人的心性品格,使書法成為當代國人精神生命長養,社會力量生生不息的能量之源。

歡迎點贊+關註!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