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余味尚存,藏歷新年即將到來。作為藏族群眾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藏歷新年與春節一樣都是辭舊迎新、慶祝團圓的節日。

圖為藏歷新年期間,西藏年貨市場裏的青稞苗 攝影:德吉卓瑪
藏歷年臨近,曾將自己的激情歲月留給了西藏,一輩子都心系西藏的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會員王健談起自己過藏歷年的經歷,感慨地說道:「我們和藏族群眾過年雖然形式有差異,但有很多相似之處,表達的都是團圓和喜慶。」
記憶的大門被開啟,王健開啟了話匣子。「1978年,當時,因為我參加原西藏農機公司的年度計劃匯總會,正好趕上藏歷年。共事近一年的自治區社教工作隊的藏族同誌看我獨自在西藏,便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裏去過年。」
走進藏家小院,王健感受到濃濃的喜慶氣氛。屋內打掃得幹幹凈凈,櫃子上擺放著生機勃勃的青稞苗、象征五谷豐登的切瑪盒,燃燒的牛糞爐子上煮著熱氣騰騰的酥油茶,空氣裏都飄滿酥油香味。「他們親切呼喚我‘小王啦’,而我跟他一起喊阿媽‘阿媽啦’。一家人不停地給我添茶,遞各種好吃的,還帶著我給家裏長輩獻哈達,去鄰居家敬‘切瑪’。這讓我想到,在我的家鄉,人們也是如此,春節期間要清掃房間、準備年貨、串門拜年、傳遞祝福……瞬間沒有了陌生感。」
第一次沈浸式體驗了藏歷新年,王健也了解了更多關於藏歷新年的風俗常識。他在古突夜吃到面疙瘩,裏麵包裹著羊毛,大家說這代表他是個溫和的好人,是個幸運的人。「我也知道了,原來古突裏還可以包好多東西,比如,青稞代表吉祥、鹽巴代表懶惰等等。這跟我們過年捏餃子,也愛包點糖塊或者硬幣,賦予不同的寓意、表達美好的祝福是一樣的。」

圖為藏歷新年年貨市場裏的「退」(奶渣糕)和酥油 攝影:德吉卓瑪
「雖然那時生活並不富裕,但熟悉的年味兒和大家對我的呵護照顧,讓我自然地融入到那個溫馨的生活圈中,成了沒入戶籍的‘親戚’。」吃著團圓飯,享受著溫馨,王健表示,「我對‘中華一家親’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們生長於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但我們有同樣闔家團圓的願望,同樣弘揚尊老愛幼的美德,感恩親朋好友的關愛,期盼美好的未來……」
是啊,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是我們中華兒女的精神歸依和心靈居所,也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代代相傳的原因。

圖為藏歷新年前,正在選購藏裝的市民 攝影:蘇洋
藏歷新年期間,中國西藏網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我們也去沈浸式體驗藏歷新年。我們看到,年貨市場人來人往,各類藏文春聯處處可見,紅燈籠掛滿大街小巷……雪域高原的節慶文化,也在充滿煙火氣的日常中潛移默化,不斷融合著其他地區的特色。對於新年,所有人都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這是中國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中華民族奮鬥不息的精神力量所在。(中國西藏網文/王茜 圖片均來自中國西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