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藍 色 字關註 「央視一套」
他二十出頭便高瞻遠矚,撰寫出宏壯巨麗、震鑠天下的政論奇文,以數百字諷諫晚唐帝王,深刻揭示朝代更替的歷史教訓。
他不但好讀兵書,還註釋【孫子兵法】,更撰寫多篇文章分析當代兵事,獻計獻策,助力朝廷大敗叛軍。其作品被大段載入史書巨著【資治通鑒】,成為唐代詩人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他熱愛生活,所創作的詩歌皆發自肺腑,或自然成趣,或清麗俊朗,或豪邁奔放,宋人譬喻其詩為「如銅丸走阪,駿馬註坡」。
他是政治家,是軍事家,是家喻戶曉的詩人,他就是文武兼備的杜牧。
為了與杜甫——「老杜」相區別,後人親切地稱杜牧為「小杜」。
世家少年 經世致用
「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杜牧出身名門世家。10歲之前,他在家宴席間聽到的是國家大事,在藏書閣裏看的是史籍兵書。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三朝宰相,他所作的200卷【通典】,也是杜牧的啟蒙讀物之一。
這部被杜牧稱作「家集」的皇皇巨著,實則為歷代典章制度專史的開山之作,首次將政治、經濟、邊防、禮樂、法制等治國方略做了系統性梳理,探究歷史發展變化的規律。所以,杜牧不但少小有奇誌,而且眼界高,認識世界深刻。
10歲以後,祖父、父親先後去世,家庭經濟情況陡降,杜牧居無定所,過著「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生活,但仍秉持經世致用的理念,悉心鉆研經史書籍。
以史為鑒 王佐之才
博古通今的深厚學識,賦予杜牧深邃的歷史洞察力和獨到的政治見解。
比起同年齡段的人,杜牧要成熟許多,他剛直有奇節,敢論列大事,20出頭便寫下:「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寥寥數語,指陳利病,以阿房宮的興衰為線索,精煉而富有氣勢地講明了歷代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時人揚眉抵掌共讀【阿房宮賦】,就連太學博士吳武陵也對其大加贊賞,拿著賦文推薦杜牧做新科狀元,稱贊杜牧有王佐之才。
還有杜牧入仕之前所作的【感懷詩一首】,「蕩蕩乾坤大,曈曈日月明。叱起文武業,可以豁洪溟」,他雖年輕,卻見解深刻,欲憑借文治武功扭轉危局,實作國家長治久安。
他字裏行間透露的堅定信念和豪邁氣概,相較於那些吟風弄月、感嘆末世的詩詞篇章,彰顯出一種非凡的勇氣和擔當,遠非晚唐其他文人所能及。
阿房宮賦(節選)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感懷詩一首(節選)
蕩蕩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業,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內,長有扈苗征。
七十裏百裏,彼亦何嘗爭。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蘇醒。
韜舌辱壯心,叫閽無助聲。
聊書感懷韻,焚之遺賈生。
十年幕府 寄情揚州
遺憾的是,杜牧心中雖描繪著治國安邦的宏偉藍圖,面對的現實卻是另一番光景。他因多次直言進諫而觸怒權貴,雖有「兩枝仙桂一時芳」,進士制舉雙雙及第的光明開局,往後的仕途卻相對坎坷。
杜牧高中進士後的十年間,大部份時間都在各地的藩鎮使府中擔任幕僚,歷經著「十年為幕府吏」的漂泊生涯。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背後是杜牧在繁華與落寞之間的無奈與掙紮。 除卻個人前途,杜牧還有患眼疾的弟弟杜𫖮要照顧。 他一面為生計奔波,一面四處求醫,那些外表的風流倜儻,實則只是他豐富內心世界和艱難生活經歷的點綴。
事實上,同一時期,杜牧還曾在牛僧孺幕中撰寫了【罪言】,論述應對藩鎮割據的策略;作【原十六衛】,提出對唐代軍事制度改革的見解;又寫軍事論文【守論】,分析用兵之道與守城之策。這些文章均針對晚唐統治的種種弊病,切中要害,言辭犀利,連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時也特意擇要采錄,以資後世借鑒。
真正的理想絕不會輕易放棄,在聲色犬馬的表象下,實則深藏著杜牧面對現實的百般無奈和百折不撓。
【贈別二首 其一】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壯誌難酬 仍夢補天
十多年蹉跎,杜牧終究靠才學被提拔回長安供職,卻又因與牛僧孺親近,被李德裕視為牛黨,遭受排擠,出為黃州刺史。此後數年他又輾轉於多地,做了7年刺史。
身處地方,遠離權力中心,但杜牧始終以王佐之才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政興利除弊關心百姓,作詩也愈發註重對國家及歷史的深刻反思。
杜牧的詠史詩向來享有盛譽,他認為「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項羽若是接受勝敗乃兵家常事,沒有在烏江自刎,或許仍能重整霸業;他認為「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南朝陳後主因政治昏聵,沈溺於靡靡之音而導致亡國;他認為「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之戰的勝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他運用「翻案法」,巧妙地將翻轉性議論融入詩中,讓沈寂的歷史在文字中「死中求活」,煥發出新的生機。懷古詠史詩在杜牧筆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譽為「二十八字史論」,可謂言簡意賅、意蘊深遠。
「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杜牧從未放棄過補天之夢,當聽聞澤潞鎮爆發叛亂,他不為私人恩怨所累,拋開黨爭與成見,多次上書,終於以肺腑之言說動李德裕,為朝廷用兵獻策,得以在抗擊叛軍中發揮重要作用。
不懼流言,不畏強權,杜牧將崇高的理想付諸實踐,或許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刪焚詩稿 自述平生
白雲蒼狗,兜兜轉轉再返長安時,杜牧已年近50。至親的弟弟剛剛去世,東奔西走、仆仆風塵的杜牧也預感到生命終點的逼近。
為家國安寧求索了一生的杜牧,開始反思自我,規劃後事。他寫好自述平生的墓誌銘後,著手整理自己的文章,並進行篩選,最終將大部份作品付之一炬,僅保留了十之二三。讀到這裏,讀者肯定無比惋惜,那麽多精金美玉般的美好詩文,都看不到了……不過,請稍安勿躁。杜牧的外甥裴延翰,保存了相當一部份舅舅焚毀的詩文。李商隱說:「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杜牧想讓人記住的,不是多情才子的形象,而是經邦濟世的幹才。
後來,裴延翰將自己收藏的杜牧作品編次成【樊川文集】,不僅收錄了杜牧旨在經世致用、安邦定國的深刻言論,也有那些風情旖旎的文章,讓我們得以窺見他在亂世中展現出的卓爾不群的文人風骨。
杜牧曾言「某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旨在追求高遠卓絕,獨辟詩歌新的境界。如今看來,他確乎在「氣弱格卑」的晚唐做到了別成一家。谷曙光在節目中指出:「杜牧像是在晚唐的滿天霞光中,突然海市蜃樓一般地閃現了盛唐的光輝。」杜牧的詩,當得起「雄姿英發」四字評語。
這其中有杜牧用心為之的努力,更是詩如其人,因其「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的直率品性所致。外國學者稱其為「遲來的李白」,後世稱其為「小杜」,而他的政治智慧與軍事才能卻遠超李白、杜甫這兩位聲名赫赫的前輩。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我們不但應知道一位流連風月的才子杜牧,還須了解一位濟時拯世、以天下為己任的學者杜牧、能吏杜牧。在唐代大詩人中,真正有治國才幹的,杜牧算一個。杜牧並非誰的影子,而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實幹家,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他為暮靄沈沈的晚唐投下了最後一抹理想的光輝。
關註「央視一套」視訊 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