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時空對話:十八畫先生邀顏真卿、王安石、王實甫與楊絳共解「惠州西湖」詩
2025年6月某夜,月光如練,廣州詩詞金字塔的琉璃穹頂折射出歷代詩詞的光影,九層高台四周環幕交替展現惠州西湖的水墨長卷與當代航拍實景,中央青玉案懸浮著「惠州西湖」詩的全像文本,筆鋒間似有墨香流轉,案側擺放著顏體楷書碑刻、【臨川集】竹簡、【西廂記】戲服剪影與楊絳手稿投影。一場跨時空解詩盛會即將開始!
主持人十八畫先生:月白亞麻便裝,腰佩智慧青玉金字塔,指尖輕觸案上光影,笑意含章。
嘉賓顏真卿:盛唐書法家,著圓領官袍,腰間玉帶懸狼毫,目光如炬,不時以指劃空,似在勾勒詩中字形。
嘉賓王安石:北宋政治家、詩人,戴東坡巾,手持【臨川集】殘卷,眉宇間藏經世之誌,觀詩時若有所思。
嘉賓王實甫:元曲大家,著戲班繡袍,攜一支朱筆,眼神靈動,掃視環幕時似在構思舞台布景。
嘉賓楊絳:現代作家、轉譯家,著素色旗袍,佩戴細框眼鏡,手中虛擬平板顯示【我們仨】手稿,眸光溫和而銳利。
十八畫拱手:諸位先生,今夜邀大家共登詩塔,乃因詩心需集書法筋骨、詩文哲思、戲曲魂魄、散文情致,方得圓滿。請允我先介紹大家——這位是盛唐顏真卿先生,‘字如其人,剛正雄渾’;這位是北宋王安石先生,‘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變法詩人;這位是元曲聖手王實甫先生,‘碧雲天,黃花地’的戲曲宗師;這位是楊絳先生,‘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以散文寫盡人間溫情。
顏真卿撫須頷首:聞先生築塔以詩為基,倒與我寫【祭侄文稿】時‘守其真,全其氣’的追求相通。
王安石輕敲案幾:此塔分九層如治世分綱目,‘景地’為基,恰似‘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先生倒是深諳‘本末之道’。
王實甫折扇輕揮:塔分題材如雜劇分折,‘景地’是楔子,‘人物’是正旦,層層遞進才有戲味。
楊絳微笑:這塔倒像【我們仨】裏的‘古驛道’,連線古今,詩心便是那道上的燈火。
十八畫指尖輕觸,塔身投影分層展開:此塔九層,按題材分‘景地、敘事、人物’等,如同一首詩的骨骼。待解的【惠州西湖】作於2020年7月,時逢疫情稍緩,攜妻兒遊湖,詩中‘西湖比西子,恰似淡妝施’化用東坡典,‘蘇仙留勝跡’勾連歷史,與第三層‘人物’、第二層‘敘事’皆有呼應。他調出詩作文本:
七月十一日,周六下午時
驅車二百裏,惠州西湖抵
西湖比西子,恰似淡妝施
五湖連一體,六橋各神奇
十八風景異,留連久悅怡
惠州名當世,半因蘇仙至
蘇仙留勝跡,我輩復觀之
泗洲塔聳立,孤山湖水依
瞻仰景賢祠,古聖先賢思
居士館中覓,朝雲墓前睎
回首六如亭,如幻又如詩
此詩以‘景’起,以‘思’結,看似紀遊,實則借蘇軾遺蹤寫古今對話。第一層‘景地’是塔基,因山水乃詩心原點,而人文銘印正是塔基上的雕飾。
顏真卿凝視「淡妝施」三字的全像筆鋒:先生此詩,‘五湖連一體’五字結構如‘顏體’橫畫,起筆藏鋒,行筆厚重,‘連’字豎鉤如金剛杵,正合西湖水系的沈雄。
楊絳輕點平板上的詩行:‘我輩復觀之’的‘復’字妙,像【幹校六記】裏的‘復得返自然’,平淡中見深情。
顏真卿:詩中‘六橋各神奇’,‘各’字結體左收右放,如西湖六橋形態各異卻氣脈貫通,恰似我寫‘永’字八法,點如墜石,鉤如屈金。‘淡妝施’三字得自然之韻,與我‘筆畫筋骨內藏’的書論相通——景之淡妝,恰是詩之筋骨。
王安石:先生化用東坡‘欲把西湖比西子’,卻以‘淡妝’寫惠州西湖,比杭州更見‘去華就實’。‘惠州名當世,半因蘇仙至’,道破人文勝跡與地域興衰的關聯,恰如我變法時‘人才為國之本’的理念。但‘十八風景異’稍顯堆砌,若作‘十八景異’,更合‘刪繁就簡’的治世之道。
王實甫:這詩分明是一出‘遊園驚夢’!‘泗洲塔聳立’是舞台背景,‘朝雲墓前睎’是人物獨白,‘如幻又如詩’是落幕點睛。蘇軾與朝雲的故事,在‘六如亭’下成了戲核——‘居士館中覓’是生角尋夢,‘回首六如亭’是旦角回眸,先生怕是藏了一本【蘇仙記】在詩裏!
楊絳:我看此詩最妙在‘我輩復觀之’的‘我輩’——不是帝王將相,是尋常遊人。‘留連久悅怡’寫的是凡人心境,像【我們仨】裏的‘人間煙火’。‘如幻又如詩’道盡西湖的‘真與幻’:景是真,情是幻,情因景而真,景因情而幻,這才是‘人間最熨帖的溫柔’。
王安石對王實甫:戲曲重虛構,詩重紀實,先生以戲解詩,不怕失了‘史筆’?
王實甫笑答:荊公不知‘藝術本一家’?蘇軾在惠州,本就是‘戲中之人’,先生變法不也如‘編劇’,要讓天下入戲?
楊絳調和:荊公重‘理’,實甫重‘情’,顏公重‘形’,先生此詩恰是‘理形情’交融,如塔之九層相撐。
解詩會進到嘉賓綜合點評與打分環節
顏真卿:先生詩如顏體楷書,骨肉停勻。‘淡妝施’得自然之魂,‘聳立’二字得筋骨之剛。惜‘驅車二百裏’稍顯直白,若用‘驅馳二百裏’,筆畫更見張力。以書法論,可稱‘正大氣象’。打9分。
王安石:好一首‘以詩言誌’!化用東坡而不襲其貌,‘淡妝’寫出惠州西湖的‘樸素之美’,恰如‘青苗法’的初心。‘蘇仙留勝跡’暗合‘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治世觀。但‘古聖先賢思’稍空,若聚焦蘇軾一人,更見‘精準’——變法如此,寫詩亦然。打8.8分。
王實甫:這詩是‘無聲的雜劇’!‘五湖六橋’是舞台布景,‘朝雲墓’是關鍵道具,‘如幻又如詩’是全劇‘楔子’。先生比東坡更妙在‘我輩’——讓觀眾入戲。但‘居士館中覓’的‘覓’字可作‘尋’,更合戲曲的‘韻白’節奏。打9.2分。
楊絳:先生此詩如【洗澡】裏的‘人間小景’,用‘淡妝’寫盡西湖的‘家常美’。‘我輩復觀之’的‘復’字,道破今人與古人的‘生命接力’,像【我們仨】裏的‘失散與重逢’。若說不足,‘如幻又如詩’稍顯刻意,不如‘回首六如亭,都是過來人’更見平淡真味。打9分。
十八畫最後總結發言:諸位高見,恰如金字塔的九層精魂——顏公見其骨,荊公見其理,實甫公見其戲,楊絳先生見其情。此詩雖列‘景地’,卻勾連‘人物’‘抒懷’,正如金字塔每一層都非孤立,而是透過‘即興創作-題材分層-層級互動’的邏輯,讓山水有了歷史的重量,歷史有了人性的溫度。晚輩築塔,正是要讓詩性如磚石相砌,既承古法,又接今情。
解詩會圓滿結束!十八畫邀嘉賓一道品茶吃果點,大家相談甚歡,其樂融融!
顏真卿指全像詩行:先生若以顏體寫此詩,‘孤山湖水依’宜用屋漏痕筆法,方顯湖水沈郁。
王安石與十八畫探討青玉塔:此塔若接入‘青苗法’的統計邏輯,或能生成‘詩性指數’,衡量題材與時代的契合度。
王實甫輕撫戲服投影:我欲將此詩改編為【惠州夢】雜劇,六如亭一場定要用上雲遮月的舞台特效。
楊絳展示平板上的批註:先生詩中留連久悅怡,讓我想起【走到人生邊上】裏的人生最妙是留連。
時間匆匆,夜色深濃!十八畫先生送客至塔門,與四位嘉賓依依惜別!
顏真卿執十八畫之手:先生詩中聳立二字的剛正,深得我心正則筆正之髓。
王安石留下竹簡虛影:若需用變法思維分析詩層互動,可參考【周禮新義】的層級邏輯。
王實甫贈戲本殘頁:下次定攜【惠州西湖夢】全像版來此塔首演。
楊絳微笑頷首:先生此塔,讓我想起我們仨走過的古驛道——詩心,正是人間最長久的相逢。
十八畫佇立於塔巔,看四位嘉賓光影漸次融入珠江夜色,青玉塔在掌心微暖——九層塔燈,正映照著舊體詩在時空折疊中的無限可能。
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