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先 秦 史
[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歷史其實很搞笑!今天的文章將帶你輕松漲知識。如果覺得我這個歷史小編有趣,別忘了點贊和關註哦,咱們一起探討那些「古人」的奇葩事!快來圍觀吧![比心]
在古代的中國,若問誰是儒學的「活廣告」,那非孟子莫屬。公元前320年,身為孔子再傳弟子的孟軻(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孟子)踏上了他的「王者尋訪之旅」。這位曾在齊國、宋國、鄒國、滕國遊歷的小國遊俠,終究還是要到大國魏國試試運氣。

孟子自詡為孔子的繼承人,心中早已埋下了「王者興」的種子。他認為,五百年一輪回,天下應該出現一位明君來拯救蒼生。於是,他的目標就是找到這位「王者」,輔佐他建立一個太平盛世。然而,孟子的找王之道可不是溫文爾雅的求賢若渴,而是直言不諱的「懟」人風格。
初到魏國,魏惠王的第一句話便是詢問如何讓國家更有利。孟子心中一涼,心想:「國君啊,您真是想得太簡單了!」他毫不客氣地告訴魏惠王,作為王者,您應該考慮的是仁義,而不是蠅頭小利。畢竟,若國君只想著如何從下屬那裏撈好處,國家就危險了,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弒君亡國」。孟子的這一番「當面揭短」,讓魏惠王大為震驚,但這位國君的脾氣倒是不錯,沒對孟子發作。
接下來,魏惠王又問,如何才能讓魏國重新強盛。孟子再次開口,言之鑿鑿地說,關鍵在於施行仁政,善待百姓。只要人民有了好品德,哪怕是木棍也能打敗秦齊的軍隊。可魏惠王對此根本不屑一顧,他更想恢復魏國昔日的輝煌,而不是聽孟子講仁政的道理。於是,孟子只能收拾心情,轉身離開,繼續他的尋王之旅。

回到齊國,孟子發現齊宣王似乎是個有誌之士,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然而,面對齊宣王的詢問,孟子直言不諱:「我不知道。」接著又開始一番「仁者無敵」的理論宣傳。齊宣王聽後,雖心中有數,卻也沒有打算照辦。畢竟,他的父親齊威王是靠「煮奸臣」來整頓吏治的,仁政對他來說顯得有些遙不可及。
然而,孟子在齊國的影響力並未完全消失。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派兵占領燕國,然而當燕國人發起反抗時,齊軍不得不撤兵。盡管贏得了一場勝利,孟子卻對齊宣王失去了信心,決定離開,回到故鄉鄒國,安享晚年。
最終,孟子被後世尊稱為「亞聖」,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盡管孟子重視人民疾苦,提出的王道仁政理論卻未能得到統治者的青睞,但他的理想與堅持卻為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結尾: 孟子的故事告訴我們,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或許他沒有找到那個理想中的「王者」,但他用一生的努力,讓仁政的種子在歷史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今天就到這裏了,感謝您的分享與傾聽!願您在字裏行間找到靈感,期待下次再見![慶祝][慶祝][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