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通南北,千載連古今。9月27日晚,鏗鏘有力的船工號子貫穿時空,杭州大劇院歌劇院內迸發熱烈的掌聲和歡呼。大型話劇【北上】首演落幕的這一刻,整個劇場融為一個流動的生命場,千余名觀眾與沈默綿延的京杭大運河共振,走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難忘旅程,見證了一段汩汩流淌的國族史詩。
【北上】劇照。主辦方供圖
大型話劇【北上】改編自著名作家徐則臣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作為杭州首部以運河為背景的大型話劇,透過一位義大利人小波羅由南向北走完運河的心願拉開全劇帷幕,以「古今交織」的敘事線索,探尋舊物中隱藏的家族秘密,講述由杭州至通州、綿延運河兩端的人間世情,書寫一段跨越百年的運河史詩。以小視窗見大世界,將中西文化交融,巧妙地以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展現一條橫亙千年的運河圖景,和一個民族的榮辱史。
尋根百年文脈,講好運河故事
大水湯湯展現運河兒女精神圖騰
2019年,原著作者徐則臣憑借【北上】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他在扉頁上寫下「一條河活起來,一段歷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五年後,這部橫跨百年運河精神史與民族心靈史的煌煌巨著,經由編劇解濤、解子昂改編,國家一級導演、文華獎得主李伯男精心打磨,在大運河申遺10周年的國慶前夕,於京杭大運河南源起點杭州首演。
河流是文明的濫觴,京杭大運河蜿蜒千年,見證了歷史的興衰沈浮。導演李伯男精準抓住「運河與人」的情感連結,用極其嫻熟的舞台手法,將這條大運河的歷史敘述與百年現代中國的命運緊緊聯系,挖掘出其背後積澱的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條河不光是我們中國的河,它是人類的河,它所流淌的、所掩埋的、所沈入水底的,被我們今天用藝術打撈出來的這些精神的碎片都彌足珍貴。」
【北上】劇照。主辦方供圖
為創作好這一杭州首部以運河為背景的大型話劇,真正將運河精神透過優秀的文藝作品傳承、延續下去,【北上】主創團隊實地走訪濱江、拱墅、臨平三區,親身體會運河兩岸世情民風。「我們這次是深入生活,紮根了運河整個的文化足跡,充分把我們的體會和收獲放到了創作中,可以說這是一次有心的用功的一次創作。」李伯男說。於是,【北上】作品中「古今交織」的敘事線索,與泱泱河水中蘊養的堅實不變的精神根基,由此在創作者的親歷中得到延展與印證。
在他看來,【北上】最大的特點在於,它依據文學改編,既保留文學原有的結構特征,又符合戲劇表達的規律。「在方寸的舞台之間,我們用了很多的綜合藝術手段,我們的舞美、裝置、多媒體、燈光,既符合這條運河浩浩蕩蕩的氣質、磅礴大氣的演出品格,同時也希望有當代的審美意蘊,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
共登理想之船,擎住命運槳帆
回聲隆隆振蕩百年歷史雄渾底色
歷史在流淌,與現實交織。亂世中「先人一路北上」,申遺前「後人南下述源」,古人與今人、傳統與現代同框對視,在時空交錯的座標裏共同探尋一條河的前世今生。
令編劇解濤最為感動的是,【北上】故事中,從杭州出發,到揚州、淮安、聊城到通州的‘北上’經歷,是一種東西方文化在過程中的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文化象征。「大運河不是‘遺產’,從2500多年前到今天以至於以後它都會汩汩流長,它是我們的財富。」
水波為曲,槳帆為歌,輔以燈光、多媒體的融匯,現代且詩意的舞台語匯鋪滿整個舞台。舞美設計劉科棟打破船的常規想象,用榫卯結構在舞台拼接出一艘充滿思辨性和多義性的「船」,千變萬化,推動故事層層展開;燈光設計曲明與多媒體設計王佳迪默契配合,在富有縱深感的舞台上開辟古、今兩個演區,實作跨越時空的並置;人物造型設計尹玲從無到有,以衣衫塑精神,留下數位個性鮮明的角色形象;作曲設計於力、音響設計丁盼,將運河的開闊與厚重都蘊藏於貫穿作品的動機中,奏響歷史的根音。
【北上】劇照。主辦方供圖
「劇名‘北上’更是一種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是一直會延續下去,激勵自己逆流而上的概念。」解濤說。39名演員,150分鐘,在舞台上於杭州醉心勝景,於揚州亂花迷眼,於淮安思念故鄉……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杭州話劇藝術中心演員隊伍,在煙波浩渺的歷史中,在跌宕起伏的命運裏,他們的體內迸射出不容小覷的力量,在這個時代,杭州話劇藝術中心傾全團之力,攜手國內實力主創,共同打造了一部氣韻陳雄的作品,書寫藝術創作新篇章。
一路起伏,永珍交錯,行至旅途終點,以運河為紐帶的前人後輩們跳出各自的時空,出現在同一片天穹之下。至此,京杭大運河超脫了物理意義,真正成為了一條由古至今的文化之河、情感之河、生命之河。
以水為媒前行,丈量運河華章
非遺市集打造流動永續生活劇場
「快,一起拍個照。」小許招呼著同學們一起在海報前合影。她是浙江工商大學話劇社成員,在老師的推薦下,數十位成員們組團前來看劇。「很期待現場演出,從布局來看,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底蘊的故事。也希望透過這個話劇了解大運河。」
演出前,不少觀眾就逛了起來:演出現場以「流淌的運河,流動的日常」為主題,打造出一座限定「運河生活劇場」。小波羅吃麻婆豆腐的「天竺筷」、藍印花布限定票根、杭緞信箋套、運河沿岸榫卯模型等與運河流域息息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品從舞台走進了觀眾身邊。觀眾們還更能在「北上驛站」郵寄繪有運河風光的明信片。【北上】不僅在舞台上記述它的變遷與興衰,也希望在舞台之下、劇場之外延續它的活力與生機。
演出現場。潮新聞記者 林婧 攝
流淌的大運河也是一部生活誌。大型話劇【北上】自立項開始,便多次策劃以大運河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先後開展「跟著‘北上’遊運河」京杭兩端打卡活動、制作「超時空運河」系列概念視訊、設計聯名非遺文創,多維度全方位引領觀眾沈浸式體驗沿岸的風土人情,感受大運河的古今變遷與人文魅力,共同探索更多未被發掘的視角與故事。
相關負責人表示,首演結束後,大型話劇【北上】召開專家研討會。作為中國文聯2024年重點創作目錄支持類計畫、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舞台藝術揭榜掛帥資助計畫和2024年杭州市文藝精品工程重點扶持計畫,【北上】步履不停,即將於11月赴京演出,並於2025年開啟全國巡演。
據悉,【北上】由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指導,杭州演藝集團、杭州話劇藝術中心、濱江區委宣傳部、拱墅區委宣傳部、臨平區委宣傳部出品,新華網聯合出品,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團、杭州話劇藝術中心、杭州墨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制作。在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之際,旨在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的藝術價值與時代意義,書寫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與一個民族的舊邦新命,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