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立春:7位詩人筆下的春天,寫盡人間永珍

2025-03-14國風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作者: 詩詞匯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標誌著寒冬的終結與萬物的蘇醒。

「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草木在泥土中悄然萌發。

對於以農耕為根基的中華民族而言,立春不僅是一年勞作的起點,更寄托著對豐年的祈願。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在立春時節提筆揮毫,將春日的千般情愫凝於詩句。

或歡欣,或悵惘,或沈思,最終都融入了他們跌宕起伏的一生。

今日且隨晚君,共賞詩人筆下的春天,品讀字裏行間的深長意味。

1

白居易筆下的春天,是重逢的。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公元788年,十六歲的白居易初入長安。

他帶著詩稿拜謁名士顧況,卻被戲謔道:「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直到顧況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頓時改口:「有此才情,居亦易矣!」

這首詩看似詠草,實則暗喻人生。

草木枯榮本是自然常態,但春風一至,廢墟中亦有新芽破土。

如同白居易半生漂泊,屢遭貶謫,卻始終如原上野草般堅韌。

他晚年隱居洛陽香山,與摯友劉禹錫詩酒唱和,恰似枯木逢春,煥發新生。

【論語】有言:「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生活的殘酷之處,在於離別總多於相聚;

而生活的溫柔之處,在於春天永遠會來。

那些走散的人、逝去的情,終會在某個春日照亮回憶。

若你正身處寒冬,不妨靜候一場東風——

枯榮有時,重逢有期。

2

杜甫筆下的春天,是悲憫的。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公元757年,安史之亂尚未平息。

長安城淪陷,昔日繁華的國都只剩殘垣斷壁。

四十六歲的杜甫目睹春草漫過宮階,繁花無人欣賞,寫下這首泣血之作。

草木越深,哀愁越重;鳥鳴越脆,離恨越痛。

詩人以樂景寫哀情,將家國之痛浸入每一寸春光。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它。」

杜甫一生飽經戰亂饑寒,卻始終以赤子之心凝視人間疾苦。

他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春日的生機愈盛,愈反襯出世事的蒼涼。

這份悲憫,穿越千年仍令人動容。

或許真正的春天,從不在於風暖花開,而在於苦難中未曾泯滅的守望。

3

蘇軾筆下的春天,是豁達的。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公元1076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密州。

他在城北修葺超然台,觀春水繁花,聽煙雨瀟瀟。

旁人只見他「詩酒趁年華」的灑脫,卻不知背後藏著「寒食後,酒醒卻咨嗟」的苦澀。

但蘇軾終究選擇了超然——

既然無力改變風雨,何不將春色釀成杯中之酒?

【菜根譚】有雲:「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人生如四季輪回,逆境如同倒春寒,終會過去。

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使你學會與命運和解。

就像東坡居士,在貶謫路上賞遍嶺南荔枝、海南椰風。

心若豁達,處處皆是春光。

4

李清照筆下的春天,是寂寥的。

【浣溪沙·小院閑窗春色深】

宋·李清照

小院閑窗春已深,重簾未卷影沈沈。

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

梨花欲謝恐難禁。

北宋滅亡後,李清照隨朝廷南渡。

丈夫趙明誠病逝,珍藏的金石書畫散失殆盡。

昔年「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明媚少女,在春日深院裏只剩一把瑤琴相伴。

窗外百花爭艷,窗內人影孤清,連琴聲都透著寒意。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寫道:「我們回不去了。」

有些春天,註定與往事纏結。

可能是故鄉的一樹梨花,可能是年少時攜手踏青的人,可能是一去不返的太平歲月……

但正如【詩經】所雲:「昔我往矣,普都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寂寥本身,亦是春天的另一種註解——

它讓我們懂得,有些失去,是為了讓記憶永遠鮮活。

5

王維筆下的春天,是禪意的。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公元740年,王維隱居終南山輞川別業。

春夜的山谷空寂無聲,唯有桂花悄然飄落。

一彎新月升起,驚醒了林間棲鳥,幾聲啼鳴劃破靜謐,卻又瞬間歸於虛無。

這般意境,恰似王維半生參禪的心境——

看透官場浮沈後,他選擇與山水對話,在春山中尋得永恒寧靜。

木心曾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信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如今的我們,卻總在喧囂中疲於奔命。

地鐵擠滿了低頭刷手機的身影,寫字樓的燈光徹夜不熄,連春日的花開都成了朋友圈的打卡背景。

王維的詩像一帖解藥,提醒我們:

真正的春天不在鏡頭裏,而在放下執念的剎那。

若你感到浮躁,不妨學詩人獨坐春山——

聽一朵花落,等一羽鳥鳴,讓心事如溪水般潺潺流去。

6

孟浩然筆下的春天,是慵懶的。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公元728年,孟浩然科舉落第,索性漫遊吳越。

某個宿醉醒來的清晨,他臥在江南客棧的榻上,聽窗外鳥雀啁啾。

昨夜風雨打落了多少繁花?詩人懶得起身檢視,只在半夢半醒間輕笑一聲。

這般灑脫,恰似他的處世哲學:

既然求不得功名,不如醉臥春風,做個閑散江湖客。

【莊子】有言:「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現代人總被「自律」「奮鬥」綁架,連賞春都要列進日程表。

孟浩然卻告訴我們:

允許自己偶爾虛度光陰,才是對春天最大的敬意。

試著關掉鬧鐘睡到自然醒,任由陽光爬上被角;

或沏一壺茶靜坐午後,看窗外玉蘭花瓣隨風飄落。

人生如四季,有時蓬勃生長,有時也要學會「躺平」。

7

杜牧筆下的春天,是悵惘的。

【江南春】

唐·杜牧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公元833年,杜牧赴揚州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

煙雨朦朧的江南春日,他看見酒旗在風中招展,聽見古剎鐘聲回蕩。

但繁華深處,藏著詩人對晚唐衰落的隱憂——

那些南朝佛寺曾何等鼎盛,如今卻只剩雨打殘檐。

春色愈濃,愈襯出歷史的蒼涼。

馬奎斯在【百年孤寂】中寫道:「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

我們何嘗不是杜牧?

站在櫻花盛開的城市街頭,會突然想起兒時的油菜花田;

看著孩童放飛風箏,恍惚見到青春裏走散的故人。

春天的悵惘,源於美好終將逝去的宿命感。

但正如詩人泰高爾所言:「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與其沈溺傷感,不如把每一場花開當作永恒。

尾聲

所謂立春,「立」是新生之始,「春」乃生生不息。

七位詩人的春天,寫盡人間悲歡:

白居易在枯榮間等待重逢,杜甫於瘡痍中懷抱悲憫;

蘇軾披煙雨而超然,李清照撫琴弦嘆寂寥;

王維聽鳥鳴得禪意,孟浩然醉花間品慵懶;

杜牧望樓台生悵惘……

他們用詩句告訴我們:

春天從不只有一種模樣。

若你正沐浴暖陽,請珍惜此刻圓滿;

若你仍困於倒春寒,請相信東風終會拂面。

就像【詩經】裏那句:「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時光且長,何愁沒有好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