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白牛居士重農事

2024-10-01國風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飛英公園內有一座樓,因六位著名詞家的緣聚而得名「六客堂」,分別是蘇軾、張先、陳舜俞、楊繪、李常、劉述。其中陳舜俞(1026年—1076年)是湖州人,是北宋著名詩人。 陳舜俞一生仕途坎坷,官職雖然不高,但始終關懷蒼生、心憂天下,在宋代群星璀璨的星空中,他或許並不起眼,但他的故事,不應被湮沒。現在,我們便把他的故事道來。 「吾家崛起蓬蒿間」,此語道出陳舜俞的家境。陳舜俞到了入學的年紀,家中卻拿不出足夠的學費,但陳家十分重視教育,最後典押衣物支持陳舜俞學習。當時湖州文風興盛,湖州州學由大儒胡瑗主講,慕其名而來者頗多。陳舜俞師從胡瑗,受益良多。 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陳舜俞登進士,嘉祐四年(1059年),他又中制科第一,制科是特別設定的選拔優才的考試,非週期性,規格高。陳舜俞為範仲淹欣賞,成為他的女婿,並與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名賢往來甚密。 陳舜俞一直懷有「學成濟民」的理想。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突出,以至於讓人容易忽視他的經世之才。 自嘉祐三年(1058年)起,陳舜俞不斷向朝廷陳言,闡述「富教相濟」的政治理念。這是他面對北宋中期一系列社會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古有「士農工商」的社會分工,各司其職,盡管在古人看來,「四民」有勞心者、勞力者的高下之別,但也認為離開任何一個階層,社會都不能正常運轉,尤其農民為其他幾個階層提供了糧食,從而使其他幾個階層的生存成為可能。 北宋社會,「四民」變成了「六民」甚至「八民」,如陳舜俞自己所說,「今之民,士、農、工、商、老、佛、兵、遊手合為八,而農居其一」。「四民」之外,老、佛為宗教人士,兵為士兵,北宋始終為冗兵問題困擾,至於遊手就是不事生產、遊手好閑之徒。原本「四民」之中,農民的產出只需供養另外三個階層,現在需要多供養四個階層,這就意味著農民的負擔加重了,因此陳舜俞疾呼「生民之困,無甚於農」。 陳舜俞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讓更多人投入到農業生產中,而不是成為寄食者,增加糧食產出並減少消耗,既要「富民」,也要「教民」。而要「教民」當然以儒家禮義為內容,反對佛老之教的擴張。雖然陳舜俞不曾身居高位,但他敏銳覺察到社會弊端,敢於提出自己的方案,視野宏闊,盡展一片為國分憂之心。 熙寧三年(1070年),陳舜俞以屯田員外郎知山陰縣。他為民請命,請求廢除會增加農民負擔的政策未能成功,被貶監南康軍鹽酒稅。後遇赦,隱居於楓涇白牛村,日與青山綠水為伴。 「愛此原野間,山靜溪水綠。人家買良田,歲取十千谷。我耕山下土,所獲亦以足。」陳舜俞不羨慕別人的良田千畝,他只需一塊很小的、品質也不很好的田養活自己和家人即可。在這首【廉溪】中,陳舜俞表達出自己雖遭貶謫,卻清廉無改、剛正無悔。 陳舜俞一生正心明道,位卑未泯濟民誌。於國家,他是出於公心的進言者;於家鄉,他是傳承「明體達用」的湖學中堅;於百姓,他是「廉不言貧」且「勤不言苦」的清士。 陳舜俞去世後,蘇軾於悲痛中寫下祭文,稱他「學術才能兼百人之器,慨然將以身任天下之事」;司馬光賦詩吊唁:「海隅方萬裏,豪俊幾何人。百汰求才盡,三薰得士新」。百姓則以陳舜俞的名號「白牛居士」來命名一座水木明瑟的古鎮,即楓涇白牛村,以此表達對陳舜俞高風亮節的敬懷。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信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信箱地址:[email protected]